什么是生,什么又是死?
根据科学研究的结论,在人的一生中,身上的细胞会经常性的“自行脱落”,然后就开始周而复始的自我再生、脱落、再生,不停的循环直至死亡。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来讲,每隔几年,我们身上的所有细胞都已经焕然一新,那么原来的我还存在吗?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过去时刻的那个我,真实的存在过吗?今天的这个我,是真正的我吗?未来的那个我,还是不是不我?这些问题谁也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中华文化中讲究“中道”,不偏左,不偏右,保持中间的道路。既可以有答案,也可以没有答案。全都根据情况而定。
以前我不太懂,认为“中道(中庸之道)”是一种没有立场的思想。后来逐渐发现我自己的浅薄。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也不能非黑即白。正常来讲,大多数事物并非绝对的“二元对立”。
人的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因为这一呼一吸,人活着。一口气上不来,人就没了。人的生命特别的脆弱,仅仅一口气而已。在呼与吸之间有一个短暂的停顿,那是不是说明,在那一瞬间我们已经“死去了”?
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或者说从更大的维度来看(宇宙的维度),人,其实并没有生死之说。确切的说,人的生与死在宇宙里都是没有分别的。所有的物质都源于广袤的宇宙,包括人的身体。人的细胞组织在掉落的过程中,就已经洒向了大地,融入了地球,飘向了空中。从这个层面来讲,人的生与死,不是一个可以能够明了的事情。意识消亡了,但人体组织却以别的方式存在着。
在上下班途中,有时候我会和爱人探讨一些关于生命的话题。
有一次,我跟爱人聊到生死观念的时候,她说,“人生苦短,死了啥都没有了。”
我说,“人在宇宙中是非常渺小的,别说宇宙了,在太阳系中,也是犹如一粒尘埃。你看,旅行者号飞行了五十年,还没离开太阳系。可想而知这个宇宙多么巨大。放眼望去,人的生命只有短短几十年,在宇宙中不值一提。宇宙中的距离都用光年表示,也就说这一束光还没飞过去,整个人类的5000年的发展史就已经GameOver了。”
除了少数入佛门、求道法的人之外,大多数人对生死,是恐惧的、害怕的,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是无法接受的。比如遭遇疾病、事业受挫、感情危机等。当面对这些的问题的时候,常常让人痛不欲生,也寻不到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只能徘徊在无尽的焦虑中。
我不是佛教徒,也不是正规的禅修者,对儒释道更是没有见解。只是在闲暇之余,我喜欢花一点时间研读各类与佛、禅、道相关的典籍。久而久之,多了一些个人体会。
一开始,我总是想着给自己找一个信仰,寄希望于缓解内心的焦虑感。有一段时间,我热衷去参拜佛堂,又去基督教,还去了道观,到头来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心里总是认为“有信仰”是好的。不过最终也没有能够入门,这些参拜之后也不了了之。
后来,我开始学习冥想、打坐,我强烈的渴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内心平静。带着一定要实现某种结果的期待去“研究”,最终仍然一无所获。无论花多少时间,学习多少心法,都没有精进。反而真正让我开始有所觉悟的,始于一句话——“我们的修行方式,没有任何特定的目标、目的,也不崇拜任何对象”。
不带目标,没有目的,不崇拜。这个三个关键词让我如梦方醒。在佛经中说过,佛就每个人自己,每个人自己就是佛。佛性,本自具足。即,佛只能向内求,不可向外求。同理,禅、道,都要向内求,内观自己才能有所体悟。如果不懂得内观,研读再多的经典也没有意义。
当我有所感悟以后,似乎有一些豁然开朗的感觉,肯定还谈不上顿悟,但的确是有所不一样的思考,看开了许多。
我是一个“看起来外向”,实际上内向的人。我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也不懂如何拒绝人。这些年在职场中吃了不少哑巴亏,多年来一直耿耿于怀。看似阳光帅气的外表,掩饰不住的,是内心的焦虑与惶恐。
一次偶然的因素,一位女居士为我推荐了一位法师关于某经文讲解的视频。从那以后,我每天都会花一些时间研读与佛学、禅宗、道家相关的资料。
现在,我能体会到的是,修行无处不在。如果一个人真的想要修行,就从当下的事情开始做起。或者说,随时随地都可以、都在修行。别人说闲话,不参与也不评论;别人打游戏,我不打,我看书;别人东张西望,我认认真真;别人边吃边看,我专心安静地吃饭。
修行,当如此。也仅此。
信仰,可能需要从小培养,在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成长起来以后,在植入新的信仰(信仰所包含的观念、世界观)是比较有难度的,但是修行却不同。修行可以伴随着我们每一分每一秒。
在顺境时,可以修行,在逆境时,也可以修行;站着可以修行,坐着也可以修行;走路可以修行,躺下也可以修行。
修行,是为了面对无常的世界,无常的生命,无常的变化,让内心安定的方法,仅此而已,没有别的。
如今,我的修行没有目标,打坐就是打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