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气温越来越低了,早上出门直接披上我的大棉被。但是心里总有一些奇怪的想法,觉得现在不是穿厚棉袄的时候,我是不是穿的很奇怪!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自己反思一下:似乎思维和情绪失联了。
1、理性告诉我天气降温了,我们应该加衣服,保暖。但情绪上却觉得,秋天还没有过完,明明前两天阳光明媚,温暖,还穿着秋天的衣服,怎么一下子就要穿这么厚的大棉袄呢!不可能,不可能!
2、自己的感受是好冷啊!但是会怀疑自己的感受是不是正确的,我的感受是不是合适的。没有一个人肯定的告诉我,这样做对不对?或者说没有一个权威告诉我这样穿对不对?所以,我对于自己的感受不是很在意,在意的是别人的看法和意见。
3、联想到自己其他事情上,回顾过去,好像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虽然自己做决定了,但是总是战战兢兢的害怕自己做错了,或者决定不对,所以很多时候,明明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却因为旁人的一句话放弃了。因为别人觉得我不行,所以我不行。而别人替我做的决定,即使自己不喜欢,有疑惑,也会执行下去,似乎做了,即便完不成也不是自己的责任,联想到自己和小朋友相处过程中 似乎也是这样,小朋友遇到困难,想出的办法一定要我点头,认可,小朋友才能放心,好像这样的行为,思想是会传递下去的。
4、反过来思考一下,我这样的行为模式有什么好处呢?我觉得我因为这样的行为 ,会很虚心接受不同的意见,会避开很多风险,同时调整自己的行为,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优的结果。小时候会获得长辈的认可,成年后,会获得领导的肯定。
5、这样的行为模式有什么坏处呢?我没有自主感,恐怕是最大的问题,我不敢相信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也不敢去实践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正确,所以,很多时候没有真实的感受,而是人云亦云,有时候想想挺遗憾的,就像学骑自行车,我从来也没有摔倒过,可我也从来没有学会骑自行车,只因为别人告诉我,我眼睛不好,学不会的,所以我真的没有学会过,有时候,想一想,为什么不敢狠狠心,摔几跤,没准就学会了,可是自己总也下不了决心,关键时刻就放弃了。
联系到我育儿上,虽然,我尽力避开自己的这个毛病,但是,还是在不知不觉中表露出来,所以小朋友会和我一样,必须有外界的意见才能进行下去,我有时看到他这一点,就像照镜子一样,所以就像《园丁与木匠》这本书所说的那样:孩子模仿的是行动的目标而不是行动本身。
所以和孩子一起做,而不是“照我说的做” 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要真的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真的实践去修正自己的行为模式,保留好的部分,适当改进自己不太好的地方,并形成自己新的行为模式,趁着孩子还小,没有固化下来,和他一起改变,让他未来有自己无限的可能,也让自己有机会尝试不一样的生活。
说的自己热血沸腾的,但我知道做起来不一定很简单,但是,那有什么关系呢!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是,摔摔跤,走走弯路,没准会变得年轻一些呢!即使失败了,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所以,今天就披着大棉袄出门了,毕竟自己的感受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