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程度上,速读是人们“急功近利”心里的表现。为什么带引号?是因为“功利性”往往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
比如:我们为了少走路,发明了马车、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
比如:为了少费力,我们发明了滑轮、扳手……
对于阅读,我们同样也正在幻想一种能够更加富有成效的方法。
大家或许多少都听过速读法,从字面上就知道这是一种追求能够快速阅读书、文章等,并且能够掌握书所载的知识的一种方法。其应有两个要素,一是比传统读书方法的时间要短,二是能够获取书中知识。当知识能够量化的时候,通过知识/时间=效率这个公式,就可以更好理解人们为何会对速读感兴趣。
我也是其中一员。
尤其是好多速读书宣城能够练就“王安石过目不忘,终成一朝宰相”等历史上N多神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让我更是对速读法想入非非。
经过许久的研究、学习,其实“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确有些言过其实了。在最新对高效阅读的一些相关研究中早已有了切实增进阅读效率的科学方法,其基础应包括了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思维学、脑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原理。比如心理学,人的视觉功能主视区(清晰区)为15°,经过训练的话最大可达35°(包括清晰区和余光区),阅读方式即可有点式成为线式,甚至面式(这可能是照相机式阅读法的理论基础)。比如脑科学,据研究表明,如果把人类的大脑活性神经元总数同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元件相比较,前者要比后者高出几万倍。人类的大脑有90%实际上并未被活用,这已经是科学家们的共识。还有右脑图式认知等方面的研究,也证明人类提高阅读效率有极大的潜力可挖。再比如语言学,汉字具有图像化、信息密度大、阅读省时、稳定、固定词短等特点,更适于进行高效阅读的训练。
那么快速阅读的方法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一般认为其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规律化。规律化是提高阅读的基本途径。我们常听说“文无定法”,认为文科、尤其是文学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哪里有什么规律,对这句话的片面理解不知道害了多少人。要知道,唯物主义理论早已明确告诉我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是没有认识到规律,而并非规律不存在。比如归纳段意,有中心句的段落其中心句有极高的几率在段首或段尾,少数在段中,找到中心句即可归纳段意;没有中心句的则需要进行概括归纳。
二是量化。只有能够量化阅读效果才能够计算效率(效果/时间=效率)。量化的途径实质上就是对读者进行提问,去测量读者到底掌握了多少内容,这是很多速读培训体系的短板。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训练文章做出不同的问卷,同时进行大量的统计调研保证问题的针对性。
三是系统化。学习绝不是盲目尝试而获得的偶然成功,而是由于对整个情况有所顿悟的结果(德国格式塔心理学观点)。无论是高效阅读本身,还是阅读的内容,只有对这个知识体系有了整体的了解和认识,才有可能把握其中的具体能力、知识点。
另外还有计时阅读、程序阅读、辨析阅读等一些基本技巧和方法。计时阅读强调要有一种时间观念,力求阅读期间精神更集中、效果更明显;程序阅读强调的是一套“定式”,即用固定程序去阅读某书、文章,不要对“定式”有偏见,定式的好处是大大滴;辨析阅读强调要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整体脉络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这4种结构,就是所有文章所能选择的结构,认识到这一点,不要想是不是还有别的未知啊什么的,有时候你不知道的比你想象的要少。
另外关于速读,最近读的《王者速读法》有一个耗时30分钟的基本方法框架:预览-图表-跳读。预览5分钟,看并记书名、作者、出版社、时间、宣传语、目录、序等内容,把握书籍架构,建立初步印象;图表5分钟,照相式翻看,关注一些“跳入”眼帘的关键词、图片等,这些就是下一步的重点;跳读20分钟,跳读就是用80%的时间,读你上两步认为重要的、你感兴趣的部分,20%的时间通览其他部分,这里用了28法则。最后再记录以下阅读的时间、字数,概算一下读书速读(字/分钟),记一两句心得。
我想这个方法是这个快节奏时代不错的一个阅读方法。有兴趣吗?你也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