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心理辅导课的“专业性”要求到底是什么?
书中提到了“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1),把握好团体规律和团体进程。(2),精心营造和维护良好的团体氛围。(3),能运用所有辅导过程中想通的反应技巧和互动技巧。(4),能熟练地把握心理辅导课特有的操作要领!(5),具有良好的辅导教师个人素质。(6),遵守团体辅导的专业伦理守则!
其实这六个方面都是我们每一位心理教师都应该努力做到的,我们在培训的过程中,也强调了创造安全的团体氛围的重要性,从而催化真诚的沟通,也就是我们刚刚学到的“团体动力学”,所以我们需要用一些技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包括我们上课过程中亲和的态度,及时的激励性评价等等,只有老师做了充分的准备,才能让学生充分的活动,充分的体验,我们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才是真正成功的!
4,心理辅导课能让学生谈很深刻的问题吗?
学生能否谈出比较深刻的问题要看很多方面的影响:
(1)以安全氛围为核心的多种因素决定了话题探讨的深刻性。建立一种安全的、信任的、有利于课堂的人际氛围很重要,只有老师努力研究创造了必备的条件,学生才能真正袒露自己的心扉,辅导话题才能向深层推进!
(2)引导话题层层深入时,必须把握好分寸感。讨论话题要有一定的分寸和限度,警惕出现“团体成员或相关人员受伤害”的现象。特别是学生比较敏感的话题,更要注意!
防御性沟通是个体感到威胁或预期有威胁时所采取的行动!我觉得高年级要比低年级会更多的出现防御性沟通,不过低年级也会出现,我就想到了曾经张登英上的《我敢问问题》一课,当老师问你们敢提提问题吗,都不承认自己不敢,其实这就是有了防御,但是当老师分享了自己怕问老师问题,大家就觉得安全了,瞬间给老师出起主意来,所以一旦有孩子比较敏感的问题,要注意分寸,还要注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