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在读《樊登讲论语》时,书中讲到知识阈值的观点,孔子已经突破了这个知识阈值点,实现知识跨越式的增长,这种观点就像孔子跳出时间认知束缚的模式,孔子一年的认知数量是普通人的数百倍,且这个倍数还在不断增长。
书中提到颜回对孔子敬仰,同时感叹自己永远都无法追赶上自己老师。从这个感叹中,作者告诉我们,我们认知过程中会遇到一个阈值,我们要耐着性子,踏实地学习知识,减少对知识的焦虑,要对自己未来的成长抱有期待。
看到这个观点后,引发了我的思考。假如我们知道这个知识的阈值,具体到时间和空间的位置,我们还会不会焦虑?
类比到现实世界,假如你现在因为生活贫困感到无比焦虑,突然天神降临,他告诉你,你将会在未来某年某月某日某地中亿元大奖,那当下的你还会焦虑吗?
假如你为自己孩子升学至重点中学而焦虑时,有人告诉你,不用焦虑了,你孩子未来会进入某某中学(不论是好还是坏),那你还会焦虑吗?
假如你是一个单身狗,你和你的父母对找不到合是的结婚对象而感到焦虑时,有人告诉你,不用焦虑,你的结婚对象就是某某某,那你还会感到焦虑吗?
思考这个问题时,突然有一部电影闪现在我的大脑里——《土拨鼠之日》,男主人公发现每当他第二天醒来,都是相同的一天。在这永恒的一天中,他永远都是与相同的人,相同的事打交道。
他永远对第二天全知全能。面对这样一种开挂的生活中,他体验到人生百态。他经历了惊恐、混乱、窃喜、放纵、消极、绝望进而得到了重生。
这部电影其实就是我要表达的一种思想实验。
当我们处于一种全知全能的状态下,焦虑将会转变成我们无法控制的状态,如果不能控制,即使想要毁灭也是奢求。
我们普通人一生都被一个词所支配,我认为这个支配更学术一点说就是人的生存底层逻辑——贪欲。
渴望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自己,从而让自己活的更好,占据更多的资源。
很多书籍和理论告诉我们,全球、全宇宙就是一个熵增的过程,从无到有,再到无的一个过程。不要期望自己得到什么,失去是必然的结果。
也许很多人会说,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不是留下了吗?比如开篇所说的孔子的思想,经历千年仍然枝繁叶茂,基业长青。
如果我们跳出人类的认知,你能保证在人类诞生前,地球上没有比人类更智慧的生物吗?难道他们当时就没有留下更多有价值的思想吗?
就像《三体》给我的感受一样,一切的占有都将会失去,高维度的思考需要脱离人类的认知维度。
回到我们提出的问题,全知全能是否可以缓解焦虑,我思考的答案是,只要还存在贪欲,包含对自己的贪欲,甚至对自身物种贪欲,焦虑都不会缓解。
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无欲无求消极的度过一生吗?
也许当你看完这部电影和《三体》这部小说后,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生存是复杂、不可测量的,永远不要幻想有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