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侄女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不论在幼儿园还是各种培训班里,她好像都可以轻松地脱颖而出。昨天是小侄女幼儿园毕业典礼的日子,她代表全体大班的小朋友上台致词。
毕业典礼开始后不久,妹妹把小侄女上台致词的视频发在家人群里,时长1分多钟。小侄女从上中班起开始练习播音主持,然后考级,并参与主持了学校的各种活动。所以站在台上小小的她大方且自信。视频里,致词到一半的时候,小侄女突然止住。几秒钟后,我看到她在人群里寻找妈妈的眼神,即时人群里响起了鼓励的掌声。掌声中,小侄女静静地站在舞台中央,看着台下的观众。这时,一位老师小跑到小侄女身边,在她耳边低语了几句。话毕,小侄女轻轻地向观众鞠躬,然后和老师一起走下台去。
看完视频,我心里一紧,因为知道小侄女会因此难过。而且,说实话,我心里也有失落,因为觉得这件事是无法弥补的遗憾。我给妹妹发消息,“留下一点小小的遗憾,以后才会不断激励自己越来越好。”这话是在安慰小侄女和家里人,也是在宽慰我自己。
可是发了信息之后,我心里依旧不安和担心。于是,我反复又看了几遍视频,思索着晚上和小侄女视频聊天的时候该怎么安慰她。看着看着,我突然想到了我导师和我的一次谈话。
我导师是批判现实主义学者。每次别人问我导师是谁,我提起她的名字时,认识她的人脸上都会出现类似的意味深长的表情,然后斟酌地说到,“She’s nice, but sometimes she can be very strict/critical.”(她人很好,不过有时候她要求比较严格/她比较挑剔。)
第一次上交考核材料前,我和导师确认需要涵盖的内容。会议快结束时,我告诉导师自己的担忧。不想,我导师却说,“Actually I think it’s better for you to fail sometimes.”(事实上我觉得偶尔的失败对你会有好处。)我惊讶地问到,“But if I fail, what should I do?”(但如果我失败了,我该怎么办?)我导师无比淡定,“Just start all over again.”(就从头再来。)我震惊得说不出话来,无法想象如果没有通过,自己该如何面对。
我导师至今没有告诉我,为什么她觉得偶尔的失败对我有好处。
因为这段对话,我注意到视频里的一个细节。从忘词到最后退场,不到15秒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多事,但小侄女自始至终都表现得很镇静,始终保持着标准的站姿,虽然眼神有过些许慌乱,但她脸上却没有焦虑或窘迫的表情。最后退场时,她鞠躬,然后从容地走下台去,整个过程,她都表现地得体大方。
妹妹发消息说,小侄女有点难过。我回复,“准备了这么久,心里难过在所难免。不过,她确实很棒,这种情况下竟然没有慌乱,能大方得体地退场。MM心里有一个小宇宙。”这一次,我没有在安慰小侄女,而是由衷地钦佩她的从容与得体。我也不再觉得这件事是无法弥补的遗憾,它只是小侄女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
几分钟后,小侄女给我发语音,她说,“谢谢大姨妈。”声音依然清脆而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