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有几个特点印象特别深刻。一是在小说创作中,故事情节让位于思想表达。小说中故事情节在作者心目中好像不值一提,而他要探讨的问题才是他最感兴趣的,作者像个蛮横的家长,偏爱明显而毫无顾忌,分析、讨论各种现象,阐述自己的思想时可以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对待故事剧情却似随心所遇,心不在焉。以思辨来驱动文体在阅读上设置了一定的障碍。二是卡片式写作的文体。昆德拉创造了一种卡片式写作的文体,每两三页甚至一页,就会出现一个标记好的小部分,每个小部分都很短,为什么会这样分,不去精读根本搞不清楚。三是小说主题即“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小说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到底生命的轻与重孰优孰劣,人们应当如何选择?他向读者展示了四个人命运,这四个人都有知识分子的属性,他们并不完美,都有在世俗眼中认为不道德的一面,托马斯虽是个优秀的外科医生,但对家庭是不忠的,他情人无数,特蕾莎是个第三者,萨比娜更是个背叛家庭不承担一点责任的叛逆女性,弗朗茨也是一个背弃家庭的人,但这四个人都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追求自由,都有自己坚守的信念或说底线,他们追求的也许就是生命的轻盈状态,但其间,他们却经历了轻与重带来的各种痛苦与快乐,我们谁都无法评说他们的人生是好与坏,也难以从他们的人生得到什么有价值的启示,作者似乎只是让我们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生命不会轮回,如果历史事件都没有意义,人做的任何决定还有意义吗?生命还有意义吗?这是不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什么要让我们这样思考,是为了谴责媚俗,萨比娜、托马斯和特蕾莎都在反叛这个世界所戴的美丽面具—媚俗,托马斯和特蕾莎从未停止对祖国和自己内心的思考,不屈从于已有的媚俗解释,所以在现实中处处碰壁,最终不得不回到乡村生活;萨比娜的逃离就更加彻底,她不断探求艺术真理,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弗朗茨只是在情爱之中坚持了自己的内心,而在精神追求方面,他却是个彻头彻尾的媚俗者。失去理性,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盲目地随着感情的引导去行动,这是作者所要反对的吧?!
特蕾莎想逃离母亲,逃离母亲低俗的生活,逃离母亲对自己外貌的贬低,逃离母亲对任何美好事情的怀疑与否定,特蕾莎所珍视的知识、独一无二的外貌、优雅的行为举止,在母亲眼中却一文不值,母亲的玩世不恭或许来自她失败的爱情和婚姻,而特蕾莎却不想重蹈母亲的覆辙。当她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自己脸上有母亲的轮廓,她都想靠自己的意志力去虚化掉母亲的影子,直到她遇见托马斯,她才有勇气离开母亲,来到托马斯的身边。而与托马斯的爱情,也同样让她纠结难耐,她一边享受着托马斯炽烈的爱情,一边又忍受着托马斯无穷无尽的外遇,在两个人的爱情里,她是卑微的,处于低处,她离开托马斯回到布拉格,是她对这段关系最勇敢的一次背弃,但托马斯已经离不开她了,虽然有些苦恼,但还是追随她而来,为此托马斯经历了重重考验,因为有共同的信念,他们最终回到乡村,过上了只有彼此的理想生活,一场车祸,使这一切戛然而止。如何评价特蕾莎的人生呢?她生在不幸的家庭,却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吃苦耐劳,热爱学习,成长为有一技之长也有独立思想的女性,更难得的是她得到了向往的爱情,体验了爱情的种种滋味,这样的人生,你能说它没有意义吗?这样的人生,你又能说它有多大的意义呢?只有一次的人生,它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吧?!而作者写这样一个人物,特别是她的思想过程的展示,是不是为了让我们看到她在亲情、爱情、独立、自由、家国命运等等方面,面临的轻与重的选择之中的各种困境?爱母亲,渴望家庭温暖,却受不了母亲的粗俗与恶意;爱托马斯,却受不了托马斯的外遇和自己对他的卑微;热爱自己的国家,却无法与媚俗同流合污……书中的四个主要人物都有类似的困境。这些困境实际上也困绕着我们大多数人,如何思考,如何选择,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人生在进行回答,而真正的答案,会不会藏在看似媚俗的外表之下呢?我想,这只有本人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