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实周围中,有两种人的感觉特别明显:
一种是那些有口皆碑的“老好人”,什么都会,什么都帮,但却没有什么朋友,遇事总会深呼一口气,内心戏先演上小半天再解决。不仅如此,整个人无论从的面相和身材来看,给人的感觉都显得很“枯萎”,没有生命的活力。
另一种是敢大胆的说,也能大胆的去做。平时不顾及条条框框,朋友也帮但也拆“敌人”的台,这种人和谁都认识,也都能聊得来。平时看起来逍遥自在,遇事却很沉着冷静。而且整个人面色红润,走路散发着阳光。
有两个致命点能够直接说明这两种人的表现问题:一个是有自信;一个是会拒绝。
今天这篇文章首先讲自信,明天的文章会更新拒绝的部分。一个会拒绝的人,他的自信罐子里,绝对是满的,而这个灌满瓶子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成长的过程。有的孩子在步入社会前,自信的罐子就已经灌满了,这是成功的教育;有的孩子工作三五年后,自信的罐子才灌满了,这是及格的教育;有的人已经年过半百,努力地想把自己活好、活成功,但却活成了“老好人”的模样,这才是失败的教育。
一个一岁多的幼儿,离他十几米远的地方有一个玩具,要得到这个玩具,可以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大人大步流星地走过去,拿给他这个玩具,这实在太easy;
另一种方式是,他连滚带爬地挪了十几米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拿到了这个玩具。
通过这两种方式,他的愿望都得以实现。只是,前一种方式会让他形成的感觉是,喔,大人很厉害;后一种方式则让他感知到,我太厉害了!
后一种方式,就会增强这个幼儿的第一份自信。这里的自信,就是一个人知道,我可以利用我的努力把事情做好,用咱们通常的大白话说就是,“我能行!”
自信还有一个学术解释: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张扬程度 。
这里的张扬一词很重要,文学中把张扬划为贬义词,但在科学中,张扬其实是生命活力最直接的展现!
这时候我们就看到养育孩子的两个关键点:
一,孩子的愿望得以实现,他的自信会得到点滴积累,会逐渐增强;愿望破灭,“我不行”的心念会增强;
二,孩子的愿望,最好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实现,这样就可以增强他的自信感;如果是父母等大人帮他,那就会破坏他的自信感。
第二点很重要,但很多家长都走了极端。如果孩子把事情做好时,应该认可他;孩子遭遇挫败时,应该支持他;让孩子的正能量和负能量,在和父母的关系中得以来回发泄,这种感觉就像水一样通过父子、母子关系来回流动,最终得到伸张。而很多家长不会表扬孩子,甚至特别会批评孩子,孩子身上的正能量和负能量得不到相互的流动,慢慢的就堵塞了孩子的性格,有的孩子年纪很小,就极度内向,有些特别会撒谎,特别会看脸色,或者特别会讨好别人,甚至厌学等,都是家长不正确引导的体现。
自信的积累不分年龄,孩子越小,越是培养自信好时机。
原因很简单:孩子越大,面临的人生使命就越大。比如一个成年人,他面对的就是恋爱、结婚、生子、工作、理财和交际等重大命题,做好不易,而一旦失败,代价很大。
相反,越小的孩子,面临的人生使命就越小,成败得失,除了有心理上的意义,现实意义有时没那么大。
例如中小学教育,那些小考试的成败,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把它们当做一个练习就好了。但很多家长通常的做法是硬要从娃娃抓起,结果弄得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像打生死之战一样了,甚至是从幼儿园开始,有了不及格,犯了错,或者没按照规定方式来,就是一顿毒打或者是恶骂,之前辛苦积累的点滴自信,往往在那一刻,被化整为零。
婴幼儿的世界,就是吃喝拉撒睡玩。这个时候,孩子其实活在一个彻底没有现实意义的成败得失的世界里,而同时孩子的自信感又最重。当孩子有了一个意愿想法时,可以的时候,试着让他们自己去完成。当他们靠自己力量完成这个意愿想法时,他自己的自信感就会增强,同时孩子精气神的活力也增强。
当他们靠自己力量遇到挫败时,他们会产生挫败感。这对大人来说,化解起来就太容易了,因为根本没有现实意义上的挑战,只有孩子心理意义上的挫败感。没有自信感的孩子会觉得,因为刚才的事,自己都被摧毁了,他们做其他更简单的事情就会畏畏缩缩。但他们发现,自己信赖的父母,还稳稳地在身边,他们刚才的事还可以再试一次,这时,孩子的挫败感就会被托住,他们会重新振作起来,这其实靠的是父母的力量。
但是,父母主要就是起了一个容器的功能,而不是越俎代庖,替孩子去完成这个任务,那么当意愿完成时,孩子会觉得是他完成的,是他自己行,而不是父母行。
当然,有很多事孩子是做不了的。比如孩子该上什么小学,被大很多的孩子甚至成年人欺负等等,这些情况都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这时当然还是要大人去帮忙解决。
但总体上,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试着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管好自己的事情,那都会增强他们的自信感。结果是,他们在那些看起来很小的事上,锤炼出了很好的“我能行”的自信感,真到了以后那些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挑战时,他们可以借这份“我能行”的支撑,去化解各种挫败,实现自己的意愿。
回到刚才那个想象的情景中,一岁多的婴幼儿想拿到十几米外的一个玩具,这个过程他很可能会受挫,甚至多次受挫。有时候挫败感,让他以为自己真做不到这件事了,但这时候父母可以在旁边鼓励他,让他重新激发起生的力量,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今天的文中,我没有具体写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该如何建立自信,不过我个人认为,在大学以前,自信积累的期限都没有过停止。
把握住:如果孩子把事情做好时,应该认可他;孩子遭遇挫败时,应该支持他;让孩子的正能量和负能量,在和父母的关系中得以来回发泄,让孩子的这种体验像水一样通过父子、母子关系来回流动,最终得到感觉的伸张。而很多家长不会表扬孩子,甚至特别会批评孩子,孩子身上的正能量和负能量得不到相互的流动,慢慢的就堵塞了孩子的性格。
留言讨论:我们成人在什么事上往往缺乏自信,又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取这种感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