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手机上瘾患者,沉迷各种APP来回切换,无法自拔。
白天上班,空隙间抓紧时间看看有没有什么消息;中午刷剧配饭,曾经的午睡时间也被用来刷各种APP。早晚坐公交或地铁时,也是手不离屏,一下一下往下刷,感觉时间过得好快。
晚上了,甚至临睡前的那一两秒都还在刷手机。如果不是困得眼睛睁不开,我大概会一直刷下去。
但是,每每放下手机时,我又开始陷入了自责:“我怎么这么不自律,明明安排了这个时间来学习的,买了好久的专业书都还没看。我这么浪费时间我会不会被淘汰啊?“
当工作上出了纰漏,当很久没有加薪,当发现自己很久也没有长进时,这种罪恶感深深地向我袭来,几乎要将我整个吞噬掉。
可是到了下班时间,我又不自觉地掏出手机,点开微博,看着一条一条的热搜和搞笑视频,嘴巴咧到后颈窝。再打开微信看看有没有什么新消息。
一不留神,一个小时已经过去了。
有了这种意识后,我特地去观察身边的同事朋友,发现,像我这样的,不是个例,甚至趋于普遍现象。
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大多都沉迷于手机带来的快乐而无力自拔。
在看了记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的一个小片段后,才知道这不仅仅是自不自律的问题,而是背后有人“操控”着我们的意识。
这些APP平台方都会通过成瘾的设计,让用户沉迷于产品之内 ,并用设计细微地改变用户的行为。
你有没有注意到软件的投其所好行为,如果暂时还没有注意到的话,你看看这几句话是不是很熟悉:比如:“xxx,你不在的这些天里我好想你”;“恭喜你获得本店免费体验一次”,“恭喜你获得无门槛优惠券1张”,“xxx,你的朋友给你发来了一条信息,点击查看“。
如果你下载了某个APP却一段时间不用的话,在你没有设置勿推出消息的情况下,它绝对会给你推送特别诱惑人的消息。
目的是为了让你活跃起来,沉溺于这种快乐中。
有一个词叫“注意力经济”,是指企业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或消费者的注意力,通过培养潜在的消费群体,以期获得最大未来商业利益的一种特殊的经济模式。
你把时间投入APP里,看其中的广告,跳转购买。你成为它的每日活跃用户,拉抬公司的股价。
想想,是不是这么个道理?
结果却是,我们在退出软件时,内心很空虚,那种快乐无法持续。所以哪怕不刷视频,也会选择其他类似能马上带来快乐的方式,比如去看电视、打游戏。
不知不觉,注意力被这些APP消耗殆尽。
还有一个词叫: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在现如今科技日益发展的当下,大数据、算法加持,相关推荐越来越精准,互联网似乎已成为了除我们自己以外最了解我们的第二人。
某宝上搜一次心仪产品,首页就会推荐更多与其相关的互补品或替代品;某音上看几次喜欢的视频,接下来就会看到更多同质作品;豆瓣上,书影音和小组推荐仿佛也猜透了我们的心思。于是在手机这个小小的载体上,互联网为我们织就了专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信息茧房,我们安然蜷缩于内,看似找到了归属,实则被动地深陷其中。
被困于其中的你我,如何才能冲破这些桎梏?
第一,不局限,多关注不同的声音。 我们要多听圈子外面的声音,对于与自己观点或意见相悖的声音也应关注并思考;系统性阅读的习惯应培养好,多看经典、全面的书籍并进行深度思考,启发性强,而网络上快餐式、碎片阅读内容多,应进行过滤。
第二,以需要为中心,不要被推送信息迷惑双眼。在主动出击寻找信息时,遵从多方求证原则,不要单信某一方信息来源或版本,力求多个信息来源以了解背后的真实、可靠的真相。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去了解思维、观念以外的角度与认知。
第三,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信息茧房的可怕之处在于,同质化信息反复强化,一不留神它就会给你建起一堵墙,让你的视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狭隘。此时,用户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让自己拥有精准的判断力,从而跳出人云亦云、一质疑就怯场的怪圈。而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没有捷径可言,只有多听多想多问多思考,开阔思路、视野打开,才不会被信息茧房所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