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饱和孤独
有一部电影我想大多人都看过——《海上钢琴师》。一开始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受到很大的触动。1900是“佛吉尼亚人号”船上的一个弃婴,被好心的煤炭工收养,他的一生都生活在海上,从未下过轮船。我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当时我想,要是我一辈子都生活在一艘轮船上,从没有看过纽约繁华似锦,加州的热情如火,明尼苏达的苍茫旷达,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大概会觉得孤独成疾吧!所以后来看到1900拥有一个下船的机会时,我暗暗的为之振奋,我想象着他的欣喜,好奇,激动……然而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他没有选择下船,而选择和船一起爆炸沉海,结束自己的生命。
彼时的我对他的行为一直不理解,或者说半知半解。我理解他内心的恐惧感,因为长期的孤独,导致了他对喧嚣的恐惧。
但直至今日,我对此有了另一种看法——作为观众,或许我们都有一个思维误区,那就是认为一生生活在船上的1900是孤独的。没错,站在大多数我们生存的环境来看,他无疑是孤独的。但一个人孤不孤独,却在于自己的感受,或许,对于1900来说,他从来都不是孤独的。他习惯了自己的世界,那个世界对我们来说小得可怜,但对他来说就是全部。他拥有音乐,拥有一批又一批喜欢他音乐的船客,拥有一个又一个来自于游客的故事,拥有无穷无尽的大海,以及海上的夕阳……在这个世界里,他是满足的,孤独根本就不存在,甚至与孤独相反,他是充实的。
而陆地对他来说就不一样了,那里太过于浩瀚,反而是一种孤独。就像星空之于我们,那是一种被膨胀与饱和深深吞噬的孤独。在那个新的环境里,我们拥有的越来越多,感受到的孤独却越来越深。
所以,现在我觉得1900并不是因为习惯孤独而恐惧喧嚣,恰恰相反,他是害怕孤独,害怕一种饱和的膨胀的孤独。
人生的缺失,是一种孤独。但很多时候,缺失的对立面——饱和,也是另一个层次的孤独。
很多人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通讯录里面的人越来越多却找不到一个人诉说心事?电视里的频道越来越多却不知道选择哪一个?手机里推送的信息越来越多却不知道该记住哪一条?你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却不找不到人生真正的方向?
如果你有过这样的体验,那么此刻你正在经历这世界一种普遍的孤独——饱和的孤独。
这个社会是一个越来越膨胀的社会,人口在膨胀,信息在膨胀,房价在膨胀,欲望在膨胀……为了跟上社会的节奏,我们也不得不努力的膨胀自己。或者像我前面所说的,填补自己。人一生下来,只有初心,当各种所得将初心覆满,也许就忘记了最初的自己。
在金庸的小说里,我觉得最让人心疼的人物是独孤求败和黄花岛主。像他们这样的人,一生修炼,将武功修至化境,天下无人可敌,却也获得了一种常人不可体会的孤独——高处不胜寒。这个很让人值得思考,为什么一个人付出终身的努力,终于打败一切对手,获得了天下,却变得更为孤独?我想,这大概就是一种饱和的孤独。他们还可以继续修炼,以达到老子《道德经》里的“有无之境”——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最后修得无我之境。
所以,在金庸小说所有的角色里,我最欣赏周伯通,他武艺高强,却又比平常人更平常。“有”是他的客观存在,而“无”却是他的处世心态。
当然,现代的我们,不可能说还去修炼武功,也不可能达到那种无我之境。
大部分的我们,只会选择让自己越来越饱和。孩子们被迫学习越来越多的特长,成年人被迫去结交越来越多的朋友,男人们被迫去赚越来越多的钱,女人们被迫去美越来越靓的颜……我们所做的这一切,不过是为了不让自己在这个越来越饱和社会显得越来越渺小。然而,当有一天,我们拥有的越来越多时候,我们真正得到更大的快乐了吗?我们真正化解原本那份缺失的孤独了吗?
我不知道你们,我只知道很多时候我并没有。
现在的我,可以用任何设备听任何我想听的音乐,可是我怀念着那个只能听收音机的年代;可以用手机看任何我想看的书籍和信息,可是我怀念着那个只能看《读者》和《青年文摘》的年代;可以在电脑上看任何一个电视节目,可是我怀念那个一家人吃完晚饭等一部连续剧的年代……很多东西都变得越来越饱和,但快乐并没有越来越丰满。
我想,上帝真是调皮,他借缺失让一个人体会孤独,又借饱和让一个人体会孤独……或许,就如很多哲学家认为的那样——孤独是人类的本质,是全人类要面对的一个客观事实。
而此时,我们忙着埋头奔跑,跑进了一场盛大的孤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