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志杰(“射雕”中的育儿心经)
导读:将小说章节纳入教材课本,我看行!
记得上初中那会儿,同学们都是偷偷看《射雕英雄传》之类的小说,我也曾有过在被窝里看半夜的记录。
这绝对称得上“废寝忘食”。
如果学习语文课文时有这一半功夫,相信很多人的成绩都会大幅提升。
按说以往能选入教材作为课文的应该都是名篇名著或者有一定水平的文章,但是学生们偏偏就对这些课文不感冒。
这从学生背课文时痛苦的表情就能知道答案。
有时就在异想天开:如果能将一些学生喜欢看的小说章节作为语文课文,在教育方面是不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会不会大大增加?
就一般的理解,学习语文的目的无非是“教人遣词造句,理解文章含义,提高文学素养,满足精神需求”,让人有能力去感受文字带来的美和魅力。
如果以此为主要目的的话,那么将小说作为课文入选教材就不是太大的问题。
在这方面,我是有深刻的体验。
就拿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来说吧,其中文字运用水平要甩一些教材课文几条街。
无论是情景描写,或是心理描写、写作手法,甚至是传递出的价值观,都有可供学生学习之处,作为教材绰绰有余。
其实,不仅仅是金庸的著作。我记得自己在看古龙、温瑞安的小说时,也被其精练的语言以及独特的写作手法所影响过。
现在想起来,自己在文字表达方面,倒没觉得从语文课文中有太多的受益,反而和看小说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相信喜欢文字的朋友都会有这种感觉:看了琼瑶小说写文章就带肉麻的味道,看了古龙的小说写文章就透这一股智慧,看了金庸的小说就不自主地想多唠些道理......
所以说,单从文字文学价值方面,将小说入选课本似乎没有太大问题。
而通俗小说入选课本的最大障碍其实就是“价值观的传递”。
从课文课本历次的调整中,我们也能感受的到。
但是,从个人感觉来讲,很多小说传递的大都是一种符合人性、很接地气的价值观念,甚至像《射雕英雄传》这样的书表达的价值观更是积极向上。
更何况,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家长和老师已经无法象多年以前那样阻止孩子看自己喜欢的小说,孩子也总能有更多的渠道接触到更为丰富的信息和不同的观念。
那么,我们就不妨实行“招安”政策,主动将一些合适的小说章节作为课文纳入教材,而不是仅仅作为“课外读物”,这样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孩子们能正确理解小说要表达的思想,岂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