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专题转眼写了2个月,累计近5.3万字,距离6万字的目标似乎越来越近,期间有过彷徨甚至想放弃,还好有几位朋友一直在关注,特别是我的女儿总是我最坚定的支持者,不管是我做的饭还是写的文字。不过故事总有结束的时候,写完这回上中下,还有一个压轴的上中下,拉拉藤打算暂时结束明史中的淮安。当然,写东西这件事是不会停的,因为已经有了初步打算,也会比明史更有趣。
来叨叨本回的主题“那些在明史中留名的淮安人”。前面几回基本是以个别人物为主线,当然也有梅氏叔侄、淮安守将、丹书铁券作为分类的群体人物,不过这些人物大多不是淮安人,也就是说不是出生在淮安的本地人。除了状元沈坤,包括梅殷、李遂、史可法、华云龙最多算是淮安的荣誉市民。而本回拉拉藤说要叨的,均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正宗淮安老乡。
在正式叨叨之前,先简要介绍下明代淮安府的基本情况。淮安府,是明清两代江苏省内的重要行政区。明朝初年,设淮安府直隶南京,后朱棣迁都北京为京师后,改属南直隶。
据《明史 志第十六 地理一》,淮安府以山阳县为府治,下辖县九、州二,具体包括山阳、清河、盐城、安东、桃源、沭阳、海州(下辖赣榆)、邳州(下辖宿迁、睢宁)。基本包含今天淮安、盐城、宿迁全境和徐州、连云港部分地区(具体见引文)。洪武二十六年即1393年,有人口80689户共632541人;弘治四年即1491年,有人口27978户共237527人;万历六年即1578年,有人口109250户共906033人。
细心的看官可能注意到了,明弘治期间,淮安府人口出现骤减。起初拉拉藤也是奇怪,幸好拉拉藤爱学习,及时查阅有关资料和文章,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明代中期妇女不附籍,也是说人口统计的时候不再统计妇女,真是歧视妇女的万恶的封建社会啊;二是明中期商业发达,很多务农的人跑到城市里创业就业,导致登记在册的人口减少。当然肯定还有其他饥荒战乱等因素。
拉拉藤宁愿相信第二种原因,的确那个时候淮安府政治、经济地位重要,商业发达,就业岗位增多,必然吸引周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加之当时交通、通讯方式不发达,难免造成人口统计的失真。
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拉拉藤就来比较下淮安府与其他重要城市的人口。以万历六年统计数字为准,首推顺天府(今天北京)领州五县二十二,共706861人,典型的地广人稀啊;应天府(今天南京)领县八,共790513人,不及淮安;凤阳府(大明朝龙兴之地)领州五县十三,共1202349人,总量多但人口密度不如淮安;扬州府,领州三县七,人口817856人,密度与淮安相仿但总量不如淮安。但也不得不承认,明代时候,淮安府的人口数量和商业程度还是不如苏州府(领州一县七,人口2011985人)。
话说这么多,回到主题,来看看淮安府在明史中都有哪些人物“上榜”呢?一般而言,写入正史的人物,要么是官至一定级别,成为了“中管干部”(中央直接管理的高级干部),凭借政治地位,自然而然地记入了“国家档案”,要么有什么大是大非,即所谓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凭着社会影响力,进入了历史花名册。拉拉藤接下来要说的几位,大多出生在山阳县,毕竟当时处在淮安府的中心位置。
先简要介绍一系列人物,共同点是官居高位,也就是第一种类型,在《明史》中留下了传[zhuàn]。他们是:潘埙,正德三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叶淇,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死后赠太子太保;金濂,永乐十六年进士,授御史,追封沭阳伯;杨靖,洪武十八年进士;王瑜,以总旗隶赵王府……前面几位几乎都是进士出生,学而优则仕的代表,不过有人死后加封,有人早早赐死,就连那位不是进士的王瑜,也是人生写满了故事。
欲知这些土生土长的淮安人,在大明朝都有怎样的好玩故事,且听下回叨来。
附《明史》中淮安府介绍:
淮安府元淮安路,属淮东道宣慰司。太祖丙午年四月为府。领州二,县九。西南距南京五百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八万六百八十九,口六十三万二千五百四十一。弘治四年,户二万七千九百七十八,口二十三万七千五百二十七。万历六年,户一十万九千二百五,口九十万六千三十三。
山阳倚。北滨淮。高家堰在其西南。南有运河,永乐中浚。西南有永济河,万历九年开,长六十五里,亦谓之新运河。东南有射阳湖。东北有马逻乡、庙湾镇、羊寨乡三巡检司。
清河府西。县治滨黄河,崇祯末,迁治县东南之甘罗城。南有淮河,东北与黄河合,谓之清口,旧谓之泗口。自徐州至此,皆泗水故道,为黄河所夺者也。南有洪泽湖,有洪泽巡检司。又东有马头镇巡检司。
盐城府东南。东滨海,有盐场。北有射阳湖。西有清沟、西北有喻口镇二巡检司。
安东府东北。元安东州。洪武二年正月降为县。东北朐山在南。东北有郁洲山,在海中,洪武初,置东海巡检司於此,后移於州南之新坝。西南有涟河,又有桑墟湖,滨海。南有淮水,东北过云梯关,折旋入於海。自清口至此,皆淮水故道,为黄河所夺者也。又涟水自西北来,东南流入淮。又西北有硕项湖。东北有五港口、长乐镇,东南有坝上三巡检司。
桃源府西北。元曰桃园。洪武初,更名。北有大河,即泗水故道。西北有古城巡检司。东有三义镇巡检司,崇祯末,移於县西之白洋河镇。
沭阳府北。元属海宁州。洪武初改属。东南有沭水,自山东郯城县流入,其下流为涟水。又北有桑墟湖。
海州元曰海宁州。洪武初,复曰海州,以州治朐山县省入。北有于公、白沟等浦,皆产盐。南有惠泽、西北有高桥二巡检司。南距府二百七十里。领县一:
赣榆州北。西北有羽山。东滨海。东北有荻水镇、南有临洪镇二巡检司。
邳州元属归德府。洪武初,以州治下邳县省入。四年二月改属中都。十五年来属。北有艾山,接山东沂水县界。西有沂水,自沂州西流,至下邳入泗。又西北有泇河。万历三十五年开泇以通运,自沛县夏镇迄直河口,长二百六十余里,避黄河险者三百余里。有直河口巡检司。又西有新安巡检司。东南距府四百五十里。领县二:
宿迁州东南。北有峒峿山。南有大河,即泗水故道。又东南有睢水,入大河,曰睢口,亦曰小河口。又东南有白洋河,西北有骆马湖,皆入大河。东北有刘家庄巡检司。
睢宁州南。北滨大河。有睢水自西来,经县界,至睢口入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