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土地志》(2015)
关键词:土地;现实;信仰;矛盾
“地诚任,不患无财”,最初的生存,柴米油盐,朝耕暮歇,简单为生;后来的生活,精神小筑,情结风雅,复杂求质。就像是圆圈半径的增长,人们认知的范围在不断扩容,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打磨下已不复如初,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群中,有着不同的内涵与意义,土地也不例外。对于一部分农民来说,土地已不仅仅是财富的获取、生存的保障,还是个人情感的寄托与内心归宿的安放。
故事的开始总带希望。小麦绿生黄,春来秋又往,为了更好的生活,仿佛所有人都有充分的理由不管不顾、一往而前、大干一场。从土地改革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个人的利益作驱动,颇见成效,是为积极性的调动,从而提高整体的生产。随着时代的发展,小户小农的耕作经营已不再是大势所向,一是由于城镇化不断扩张,人地关系更为紧张,高利润的吸引,促发展的牌头,为此趋之若鹜似乎也成寻常,无人称怪的现象;二是许多农民进城务工,多数人也已不再种地,农村土地无人打理耕作,荒地、闲置土地增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农地自行流转,偶有纠纷难断;于此,集体规模经营的优势得以体现,用机器代替人力,扩大规模,集约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还可结合第三产业,发展高效环保的现代化经济农业。
说到土地,就易让人想到吃饱、发展和生态这三大目标主题,这些也是现今鼓励农业现代化的原因,集约规模经营是其特征之一。大规模的农地经营离不开土地流转问题,目前大部分地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须经征收或征用为国有土地方能入市,直接入市的还在试点当中。农民虽无土地所有权,但法律有规定土地不得强征强买。不过也有例外,我国《土地法》中提及诸如涉及公共利益、国家机密等用途的土地征用可强制执行。农村宅基地则是农民最后的保障,一旦完全放开入市交易,恐日后民无定所,社会问题繁多。是坚守自护还是建设发展,是小家情结还是大家义气,若此二者矛盾不可避免,取舍权衡间难求两全,也先明得国是亿万家,家是安放身心的地方。妥善安置、做好保障工作须成为征地前提,国家发展方稳民心。
故事中所展现的征地矛盾则主要在于名利与民生,也是现实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归去于名利还是扎根于心乡,或许是每个人都应好好考虑的问题。个人的名利之收与民生的维护之切,这两端孰轻孰重,值得深思。
故事的结束总伴彷徨。“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留恋的是往昔,割舍不去的是拳拳情义。纵然现今真正有的并不是很多,征收纠纷更多在于赔偿问题,固然保障是必须做好的一点,从另一方面来说,人心的满足又怎会容易?影片最终以一个新的开始作为故事的结束,也留想象余地,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成立,农民承包土地入股,一切新的尝试都将是新的希望。现今这种形式也未全面推行,还是有如风险谁来承担、红利如何分配、土地实用权利虚化等问题存在,在保障粮食安全与建设发展上,粮食问题并未重点提及,似乎还是后者占了上风,吸引投资,富裕了农村,民生得了安稳。常说一个好的政策往往有经过由上至下到由下至上再到由上至下的过程,上下沟通,信息交流充分。问归兮何处,是国也是家,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未知的彷徨也是探索的希望,重要的在于这一路上莫丢了自己,迷失了方向,深深扎根于心乡,轻嗅泥土的芬芳,那是精神依托的地方。
故事到此,再来谈谈其中几个主要的人物。(仅是个人角度的理解)一是行政官员,有急功近利的书记,有装糊涂的警官,印象较深的是韩镇长这个角色,他既要听上级指令又心系百态民生,是在名利与道德间纠结的一类代表。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在位为政,必尽心尽力,无愧而为。对于行政官员来说,基本的道德涵养是工作前提,也是其必要职则之一。精神是一个人心灵的归处,道德是精神花园中盛放的花朵,影片中他选择了后者,却以虚掩其名的方式出谋划策,看似潇洒的背影下是说不出口的难处,在道与生存之间,舍生殉道亦或以生循道,哪个更好?结尾这一笔加得十分现实,现实中来看,或许这已经算是一个很好的结局。二看马家二兄弟,只一己之私,锱铢必较,划分得太过清晰,影片由父辈的矛盾开始,以子辈的矛盾结束,结尾并非是一贯的happy ending,反而更能引人深思。三是影片中的普通农民,马玉厚作为其精神领袖,既有典型性也具特殊性,现实中这样的农民其实并不多,教育程度也普遍不高,小农思想的占据多数,诸如影片中那些为眼前三四万元而放弃自家土地使用权的妇女角色,对于土地的感情也没有老一辈深,当下活得好是首要的选择。另一方面来看,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人所看见的世界,是其所有的远见、所受知识的多少,一个国家真正强大的开始,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单就这部影片的选材来看,觉得这样反映现实的影片在大陆看到得很少,相比于以往,书记之类的不再是歌功颂德的对象,结局也非超脱实际的皆大欢喜,而是能够贴近现实去反映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我想这也是影片的一个意义所在。
看完之后不由让人反思,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农民纷纷离开土地,一些农地正因建设发展渐渐消失,也许固守着土地的那一部分农民,他们守的不是一块土地,而是他们的大半辈子,归土地的根,回心乡的梦,那种情结深入了血液,嵌入进精神的身体。而身在城市丛林中的我们,是否忘了精神家园的耕耘?那个真正归根的地方,有人说是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