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去乌镇,还是五六年前,一个寒意尤深的早春。走过什么地方,都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桥边的柳树已冒出可爱嫩黄的芽儿来。透过枝桠,可以看见远处泊在水面的乌篷船。很有江南水乡的韵味。
这个元旦假期,再踏上古镇的青石板路,却是落叶纷飞的季节。原来还在腹中的娃儿,都已在边上蹦蹦跳跳的了。一路走来,眼前的景,似乎依旧是从前的景。眼前的人,依旧是那些身穿古装、摆着各种姿势的年轻男女们。可不知为何,除了给爱臭美的女儿拍照外,这次却没了从前游玩的兴致。
冬日天短,很快已是暮色四合。天徒然冷了下来,怕女儿着凉,一家人登上乌篷船,便匆匆地离开了。
第二天回程前,我们又特意去了一趟南栅。不同于商业化管理的西栅,这里是尚未完全开发的老街。人们在自家房子里住着,也兼带着做点小生意。冬日的清晨,杳无人声,大多的门窗仍是紧闭着。偶见早起的三两个人,坐在路旁吃着早饭,或是在门前晒太阳。
抬头望去,两边房间中间高高架起的竹竿上,挂着花花绿绿的衣裳,在蓝天下随风摆动着,醒目、张扬。路边的电动车,也是随意停放着。
一切似乎都不够精致,出现在景区里,甚至称得上不雅观。但是,莫名的,却有一种亲切感。
忽而,我有点明白昨日的“疲倦感”从何而来了——所谓的旅游景点,很像化着精致妆容的女子,虽然光鲜亮丽,但看得久了,也难免觉得虚假和不真实。反倒不如这素面朝天的,多少还有一些生命气息,也落得清净。
不过,这或许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旅游,没有人,怎么带动消费呢?
想起昨日,那个在街角偶然遇上的踩黄包车的师傅。他原说带我们游玩,哪知,走街串巷的,明着是看老宅,其实不过是带着你消费。好在,店里卖的大多是实在的吃食,也不十分贵。不过,“被人骗”的感觉总是不舒服。
可逛完西栅,再次来到这条老街,落差感便赫然出现了——
那边是清亮的河面上荡漾着三三两两的乌蓬船,人们不时探出头来,拿手机拍着两岸的风景。而这里,石桥下,河面飘满了枯黄的柳叶,水也是浑浊的,更不用说游船了。那边是青石板上不绝的脚步声,店铺迎来送往,好不热闹,而这里,我们像是唯一的游客。店铺开着,也只是对着空无一人的街巷。
看着满目萧条冷清的光景,心里不免又有点谅解骑黄包车的师傅了。“得有多少游客来乌镇,才能从西栅满溢出来,顺道地流到这里呢?”身旁的大方先生幽幽地来了一句。
巷子里,一个老大爷从椅子上吃力地起身,拄着竹杖,缓缓走到路边。“小朋友”,他望着女儿,和蔼地叫了一声。已经很久很久,没有那么鲜活的身影,从他门前经过了吧。
流光容易把人抛啊。
摄于乌镇南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