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设计了一个没有窗户但是有空调的房间,里面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床、一个马桶、一盏灯以外,没有其他任何东西,一日三餐通过房门底部的小洞口送入(颇有种监狱的感觉)。谁能在这个房间呆上就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报酬,结果最长的一个被试呆了8天就受不了了。那为什么人很难长期呆在这孤独的环境里呢?心理学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人们为什么需要人际关系
一、亲和需要
阿特金森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动机主要有两种:亲和需要和亲密需要。
所谓亲和需要,指的是人们有需要与他人为伴的倾向。亲密需要,指的是人们追求温暖、亲密关系的愿望。
那影响亲和需要的因素有哪些呢?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恐惧、焦虑会影响亲和需要。其中恐惧越高,人们越增加亲和需要,越想跟别人呆在一起。这可以用社会比较理论来解释,就是人们与他人亲近是为了 拿自己的感觉与处在同样情境下的人进行对比,从而获得有关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知识。
研究表明,焦虑会减少亲和需要。因面临使人尴尬或自我意识提高但不带有生理痛楚的情景会引起人的焦虑反应。当一个人与他人在一起不仅不能得到安慰,反而会显得尴尬时,他宁愿单独经历尴尬场面。
二、人际关系的报酬
我们会与那些在一起有乐趣、能够获得帮助、强有力的或接受我们的人建立人际关系。用社会交换理论解释,就是人们通过社会交换获得心理与物质酬赏,因此人们会尽量寻找并维持酬赏大于付出的人际关系。人们从人际关系获得的好处是人际关系形成与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魏斯确定了人际关系能提供给个体的六种报酬。
1、依恋:指的是个体从亲密的人际关系中获得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2、社会融合:指的是通过与他人交往,与他人拥有相同的观点和态度,从而产生团体归属感。
3、价值确定:也就是得到别人的肯定,证明自己有能力、有价值,具有成就感。
4、可靠的同盟感:指的是形成在我们有需要的时候会有人帮助我们的认知。
5、得到指导:也就是能够获得别人有价值的指导,比如从医生、老师等处。
6、照顾他人的机会:指的是有机会照顾别人,感觉到被需要和自我重要。
人们为什么需要人际关系
三、摆脱寂寞
所谓寂寞,指的是当人们的社会关系欠缺某种重要特征时所体验到的主观不适。这种不适可能是数量上的,即朋友不够多,或者是质量上的,即大家的关系比较肤浅达不到期望。
魏斯根据个体所欠缺的特定社会内容,将寂寞分为情绪性寂寞和社会性寂寞。情绪性寂寞指的是缺少亲密的依恋对象所引起的寂寞。社会性指的是个体缺少社会融合感或缺乏团体归属感所产生的寂寞。
寂寞一般是由于生活变化引起的,在一段时间后大多数人可以摆脱。但如果有些人长期受寂寞折磨,不受生活变化的影响,则称为慢性寂寞。慢性寂寞会伤害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