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吐槽这书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文不对题。看书过半后,才明白书名中的“人的七张面孔”指的是书中提及的7种情绪指令系统,所谓“司令”、“哨兵”、“好色之徒”、“筑巢鸟”、“探险者”、“能源总管”、“开心果”。然而这7种情绪指令系统与本书主题——人际关系有什么相关,后续并没讲清楚,而且这部分内容也显然不是核心内容。在我看来,取这个书名恐怕是为了夺人眼球,完全是畅销书的套路。
除了这个问题,这本书关于人际关系,沟通的内容还是非常有干货,有感于下。
第一,这本书指出了人际关系就是由一次次日常沟通行为构成,而每次沟通行为则分为沟通邀请和沟通回应两个部分。沟通邀请指人们希望同对方进行情感沟通的任何行为。沟通邀请是沟通的起点,日常生活中沟通邀请无处不在。意识到沟通邀请的存在后,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无意间忽略他人沟通邀请的情况。
对于沟通邀请的回应就是沟通回应。沟通回应分为三种类型:积极回应、拒绝和回避。对沟通回应进行分类后,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平时自己的对他人沟通邀请回应得方式。如果希望同某人建立稳固长久的关系,就应该尽可能做到积极回应对方。这里有一点要强调:积极沟通回应并不是不能说不,在拒绝别人的同时,仍可以接受对方情感沟通的邀请,两者并不矛盾,重点是对他人情感沟通的积极回应。
作者指出人发出沟通邀请是为了满足人本能需要的归属感、价值感和自我控制感。关系越是亲近的人之间进行情感沟通的需求就越强烈和频繁。家庭成员之间无疑是至亲之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沟通需求,正确理解家人的沟通邀请,并努力积极回应。良好的家庭关系能够大大提高生活质量。既能享受个体自由,又能享受被人依赖的心理满足,是家庭成员间关系的最高境界,但找到这种平衡需要时间,并且这种平衡随着时间和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这本书叙述了情感历史和家庭情绪观对个人沟通能力的重要影响。指出能够接受自己各种情绪的人才能更成功。而自我剖析和审视过去是帮助我们解决情绪问题的好方法。
情感历史指孩提时代我们对各种情感的感受和理解。情感历史影响了我们对自己情绪的理解和表达,从而影响我们提出沟通邀请的能力,最终影响了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简单的说,我们过去的情感经历决定了我们现在倾向于何种情绪感受。对于特定场景,人的情绪反应一般是固定成型的。但不用绝望,这种本能的情绪反应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心理学认为通过在新的安全的环境中,重新经历相同的情绪刺激能够改变情绪反应的固有模式。这也是很多心理咨询师让对象重新体验惨痛经历的原因。当你意识到自己是如何透过过去的情感经历本能应对现在的生活,你就可以更加准确的解读他人的沟通邀请,并以全新的方式给出恰当的沟通回应。
家庭情绪观指特定家庭对情感表达的态度。家庭情绪观有“训练型”、“忽视型”、“放任型”和“压抑型”。训练型,接受情绪表达互相帮助,忽视型,隐藏情绪表达,放任型,虽然接受消极情绪的表达但缺乏互相帮助,压抑性,不仅隐藏消极情绪,甚至批评、责骂表达消极情绪的家庭成员。忽视型家庭一般是因为家庭中占有强势地位的家庭成员,害怕消极情绪(怒、哀、惧、厌)影响家庭或动摇自己的地位。压抑性家庭的成员将人际关系看成权力都在的结果,人物消极情绪是人们企图用来控制他人的手段,这种家庭误认为接受他人的情绪就是接受他人的所作所为。
改变自己的情绪反应习惯是困难的,但可以试着在每次情绪爆发边缘,采取远离现场或暂停沟通等方式,避免情绪的失控。同时尝试用语言描述自己感受和情绪,因为人类的语言能力位于高级大脑区域,使用语言能帮助控制中枢从杏仁核转回前额叶区域。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有助于与需要的人建立持久稳定的人际关系。
最后记录些书中提到的,我认为不错的沟通小常识或技巧:
1、首次沟通邀请被拒绝,那对方往往不会再继续尝试;
2、试图说服对方就不要激起对方的消极情绪,一旦具有了消极情绪,人会自动进入防卫状态;
3、人们常常迂回发出沟通邀请,是因为害怕被拒绝或忽视,而受到情感伤害;
4、如果处于崩溃状态,暂时不要考虑眼前的矛盾,去做一些让人平静的事,至少20分钟,研究表明人体需要20分钟才能平复激烈的情绪;
5、沟通中,比起语言,人们更相信非语言信号,比如表情、声音、姿势等;
6、试图说服对方时,请运用恰当的隐喻,隐喻包含大量信息,能激发对方大脑中的具体形象,引起共鸣,另一方面如果对方使用隐喻,那么你也尽量使用类似的比喻,有助于达成共识。
2017年2月28日 第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