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他5月领证,11月拍婚纱照和蜜月旅行,12月初回两边的老家摆酒。说是摆酒,其实只是简单地请亲戚朋友吃饭,没有接新娘入门的环节,也没有婚礼现场。两边摆酒的当天,我请了化妆师做造型,她说我是她接过的最轻松的单子,不用四五点钟起床,7点半到9点半前完成化妆,摆酒当天也不需要跟妆。亲戚朋友们吃好喝好,便各自回家。
我父母终是觉得我结婚因不举办婚礼显得过于简单了,我的解释是,既然公公婆婆没有精力大办酒席,而我们两个新人也不喜欢操心婚礼,那么不搞联姻是最好的选择。父母最终还是应允了。大概是客家人的传统,儿女结婚做父母的总是希望风风光光地半场婚礼。两年前弟弟结婚,父母宴请了三四百人,从接新娘入门到婚礼现场,所有环节都没有落下,虽然盛大却耗费巨资。最重要的是,父母愿意出钱出力,而弟弟两夫妻也甘之如饴,大家一拍即合。我曾在两个好朋友的结婚时当过姐妹团,深知整个婚礼下来,最累的莫过于新娘,而且其中的风俗礼仪之繁复,并不是我们年轻一代能够掌控的。加上我和他都是喜欢低调、怕麻烦的人,在领证时就已经达成一致意见,摆酒简单操办,婚纱照和蜜月游才是我们的婚礼。
所以说,是否办婚礼应结合新人的想法和父母的需求来看。作为新人,应勇敢地向父母说出自身的想法,而作为父母则应充分尊重新人的想法。毕竟时代在变迁,年轻人未必喜欢繁琐而隆重的传统婚礼仪式。婚礼的意义在于融合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家庭,女方家庭愿意放心地将女儿交给男方,男方家庭愿意承诺好好地对待儿媳,就已经足够,外在的仪式都抵不上真心的托付和诚心的许诺。
传统的婚礼仪式,通过繁复的程序和重金的礼品,来彰显上一辈对下一辈的疼爱和支持。而如今,父母儿女之间的关系逐渐向亦父亦友的境界发展,即使没有繁复的传统风俗习惯和重金的礼品,儿女仍可以感受到父母的疼爱、支持和不舍。在我老家摆酒后的第二天,妈妈说她最近睡不着,老想着女儿就这么嫁出去了,以后过年过节都不能经常回家见面。我听后热泪盈眶,本以为重男轻女的她不会如此感伤,但事实是她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割舍自己的血脉。我笑她傻:嫁出去就不是你女儿了吗?就不能经常回家了吗?妈妈如释重负,你肯定还是我女儿,那你要多回家。也许是工作买房成家后,深刻理解了生活的不易,因此更能理解和体贴父母,慢慢地跟父母说话像极了小时候父母跟我说话那样,轻声细语地哄。爸爸那天高兴地喝醉了酒,我离开家的时候进房间看他窝在被窝像个小孩,不禁轻抚他的头,轻轻地说爸爸我走了,他大概睁不开眼,只是点了点头。
结婚最开心的事,是感受到父母不求回报的爱和支持。办不办婚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双方家庭相处愉快,一起开心地庆祝结婚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