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的时候,导师常常说,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
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问题出在哪里,如何接受自己,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一本自我治疗和告诫自己不要作恶的书。
1.不用原谅,往前走就好
我曾对自私、肆意妄为、滥用暴力(言语攻击、武力相加)的父母都十分憎恨。暗自庆自己的父母总是坚持以德服人,正面引导和鼓励。
但当我成为一名母亲的时候,我知道了做父母的不易。像今天,宝宝六点多起床,早上要去出门散步,回家看来已经在揉眼睛睡意朦胧了,结果即将睡着的时候,拉粑粑了。收拾完宝宝的臭屁屁,洗干净,陪玩。满屋子的爬,床上、飘窗、沙发、阳台、书房......出入自由。爬不上去或下来不的地方就嗯嗯哼哼,要是不理就要假哭、尖叫。一上午就过去了,到十二点仍然不睡,我早就累趴了,期间给宝宝洗了四次腿和脚(爬得太脏,中间有两次又表现出想睡觉的样子),六七次手,喝了两次奶,吃了一顿辅食,吃了一次水果,喝了几次水,换了一次衣服......虽着疲惫和饥饿的感觉越来越明显,我的忍耐度也越来越低。还好老公及时回来接班,我得以喘息。
当然,辛苦不能成为施暴的理由。但长期的疲惫的确让人难有好脾气。我理解父母发脾气,也深知一次言语的伤害就可能给孩子造成终生难忘的创伤。即使作为成年人,面对别人对我的言语伤害依然难以释怀,甚至内伤到刻骨铭心。
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孩子不必原谅伤害过自己的父母,而应该把精力放在追求积极的事物上,比如发展自己未完全发展的成人自恋,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我们总是强调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多少,父母做了什么都应该被原谅。延伸开来,我们要与自己和解,要与世界和解就该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我长期受困于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原谅伤害过我的人。
我的婆婆是一位完美主义者,我的公公平日里也秉承严于律人的信条,他们都是很尽责的父母,对家庭和孩子都付出了很多,但他们对我与老公的言语伤害却非常多。我一直受困于要不要原谅他们,毕竟他们是我老公的父母,他们有自己的要求和对人的标准。现在我终于是不用再纠结了。他们根本不会在意我原谅不原谅他们给我带来的伤害,而我后来也找到了与他们和平共处的方式。尽管婆婆如今已经过世,但偶尔一想到她曾经对我的言语伤害,心中还是有愤怒的感觉。我既然不能原谅他们,就不要再在意这些事情,不要受他们的影响,专注于更有意义的事情岂不是更好。
2.肯定自我,方能爱己
“做一个还不错的人就已经足够了。我会尽力做得更好,但我依然喜欢现在的自己。”看到作者的这句话,我很感触,这么多年,我总是被教育和自我要求,做得更好,以至于长期觉得现在的自己有种种不是。虽没有做得吾日三省吾身,也是时时反省自己。反省是好的,可惜会过度关注自己做得不好之处,对自己是诸多不满意。根本没有喜欢现在的自己,而总是在期待更好的自己快点到来。
可越是如此要求,对自己更容易失望,人更容易从心态上紧张,我不只是指说话打结、手发抖式的紧张,而是做什么事情都不放松的心情。我一直很羡慕一些人临危不乱。小时候是羡慕那些早上还不慌不忙赶作业的同学,现在是羡慕那些下午出差,上午才做准备的同事。我讨厌一切没有准备的感觉。没有准备,不再预期,这都让我焦虑。工作当然基本可以自己提前准备,可生活中常常有很多出乎意料。特别是有家庭有宝宝之后,各种突发状况简直是家常便饭,而我就会焦虑,继而发脾气。
加上从小总是觉得要让人满意,希望父母、老师、家长、同学都对我满意,迎合他人的心理很强,突发状况很让我抓狂。
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是对自我总是持否定态度。
我没有肯定自我,才总是从别人的肯定中佐证自己还不错。希望事事做好,再“求求你表扬我”。完完全全活在他人的眼光中,这样的心态如何能轻松面对工作、面对生活?!
书中后半部分介绍了自我肯定的办法。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良方推荐,而是逐渐调整的漫长过程。细化到如果某件事做得不够完美,对自己说:“我足够好了。”看似简单,但很多时候,我就是缺乏对自己的这样一句简单的肯定。
当然,更有效的是作者强调的着眼于发展自己的强项,发展坚固、强韧的心理边界(不随便被别人的反应或情绪所支配),做自己想做的人。
对自己的肯定,让自己可以更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状况——不如意时不容易焦躁,听闻喜讯也不至于过度亢奋。肯定了自己,才能爱自己,进而更好地理解别人、爱别人。说到底要解决自身的问题,人际关系的问题就好处理了。
3.避免受伤害
“如果每次节假日与家人聚会,你都不由自主地退化到小时候,感到像小孩一样被羞辱,这本书会教你如何应对、帮助你发展一种自我保护的淡然态度,它像一个披风,帮你遮挡伤害,你可以带着它出入各个聚会场合。”这句推荐语正中这本书的要害之处。
我一开始就被这句推荐语所吸引。但是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我并不赞同。比如,不要做无谓的争辩,顾左右而言他,我当然希望能与伤害我的人来一个正面交锋,叫对方知道我的厉害。当然,实际上,正如书中所说,其实这样的争辩毫无意义,首先对方才不在乎你说什么,人家根本不受伤;其次,这样做,自己反而更受伤。
书中的观点很有道理,只是我觉得自己做不到,不过我还是会去尝试。即使让别人知道我不好惹以后不来招惹我,但让双方的关系变僵,对谁都没好处。
4.提不合理要求就是跟自己作对
我也常常困惑,为何我独自一个人带宝宝的时候,面对很多困难,我还能心平气和的面对。可和老公一起的时候,我很容易对他发火,明明多了一个帮忙,我反而不开心。其实就是因为我对老公期望太多、太高,他毕竟和我一样,从来没用过带孩子的经验。
而跟别人提不合理的要求,其结果可想而知。当然是无法达到预期,自己失望、进而生气。完完全全是找气受,跟自己过不去。
这本书的对我的帮助很大,但也正如书中所说,不要指望自己一下就变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一段时间尝试去改变两三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就很不错了。毕竟自我修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这一辈子都需要自我修行,何必急于一时,而事实上急也没用......
另一点是让我认识到,作为父母也好、同事也好、朋友也好,能做到不作恶,真的非常不易,但想想自己受到的伤害,真的应该尽量做到不作恶。
书中有好多练习,我没有一一做完,先通读一遍,打算再逐步针对自己最近想改变的地方,来加以练习。
正好最近读了《无条件养育》,这两本书结合起来比较好。先读这一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再读《无条件养育》更能理解作者的苦心和想要表达的观点。这两本书有不少共同点,首先结构上,都是花了很大的力气让读者认识原来固有观念存在的问题,然后给出针对的解决办法。都强调直面、反思自己童年教育所遇到的问题和遭受的创伤。我想,这两本书至少让我认识到,应该克制自己,不要因为自己在工作中、生活中受气了,发泄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成为无辜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