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孩子们的姨哥(秋天刚上初一)给我看了他刚写完的作文《写给父母的一封信》。他特别强调老师要求写对父母感恩之情,我读了中间的两个自然段,尽是一些父爱如山、母爱伟大、感激涕零的语言。我看过和他说:你写的不是给父母的一封信,更像一篇感恩颂德的檄文,满纸的虚情假意和假大空,就是不说人话。
我告他要写真的东西,真的事和真的情感,不要写那些假大空。假大空的东西换不得情感共鸣,只会让人忍不住发笑。写自己在新环境里的点滴生活和学习,写其间适应的困惑和心得,写父母的鼓励和理解。有些话不好意思和父母当面说,可以在信里表白,但不能让父母读之脸红耳根发热。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大部分的初中学生是读过的。你会发现十篇散文里,全都朴实无华,平实记录生活的点滴,却引人入胜,原因就在于真切。好的文章在于精妙的故事,真诚的情感流露,不在于华丽的词藻,更不是贴油加醋的浮夸。
孩子们一开始学习写作,就是从记录身边的故事写起,从自己耳熟能行的东西写起。自己熟知的人和事,最容易写出来,也容易写真写好。加工是可以的,但不要离谱,离得太远就变模糊了,就不再真切感人。
我不知道现如今的老师又做如何想?评判的标准又当如何?是追求华丽的语言呢?还是真切的故事呢?
不要让孩子做些莫须有的文章,从虚高出发,不说人话,夸夸其谈,这样不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