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空书法家——张育勤 凌空挥毫 心怀天下

        初识张大师,是在2018年初夏的一个傍晚,因事回到单位,在一楼大厅里有位长发飘飘的中年人与写字楼的值班人员热情地交谈着,地上赫然摆放着一张书法作品,急切间也没有看清作品的全貌。在向领导汇报工作时,听一位前来拜访领导的朋友说有位书法大师要来拜访,他要去迎接一下。当时没在意,半小时后,这位朋友引领一位手拉购物小车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介绍说是来自山西的颇有造诣的书法大师,才恍然想起这位大师就是刚才在大厅里见到的那位中年人。他就是来自晋城的张大师,仔细打量,果然有一番仙风道骨。张大师当场挥毫泼墨,短短十几分钟,纸笔悬空写就三幅气势雄浑的书法作品。因为是同乡,多了些亲切,便有了进一步了解的想法。当晚互留联系方式,约定具体面谈事宜。张大师随即用手机把之前的相关作品照片和介绍文章发送过来,让我有个初步印象。再次相约,却因为各自的不便屡次错失机缘。后张大师因为印章遗落到领导办公室,取还时才如约有了一次长谈。起于乡野得天独厚张大师,本名张育勤,1963年出生于山西晋城中条山间一个名叫川村的小山村。虽说是小山村,却是由十几个散布在山沟中的居民点组成,其间山林密布。张大师的童年便多了些翻山越岭相伴游玩的野趣,游历山水之间,环境带来的野性和恣意不知不觉间浸入到张大师的人生性格中。成年后遍游天下、不拘一格的个性来源可能就在于此地山水之间。

        张大师自称“山里娃”,那段少年时纵情山水的经历已经完全融进他的人生底色中。童年野性,无拘无束,无视权威,却也颇为羡慕被尊重的感受。当时乡间知书画者颇受乡贤尊崇,顽皮的张大师便想触动姐夫的画笔,结果被严厉斥责,他便油然生出自我创作的渴望。然童子之语,无人当真,笔墨无从所得。偶在为父母帮炊之余,无意间发现手中的烧火棍竟然可以挥洒自如、成文作画。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家中地面、墙壁、炕脸等处都成了他的挥洒之地,着眼处墨迹遍布。而当时,张大师还只是一位年仅五岁的垂髫童子。一握墨管深似海,从此不得出凡尘。转瞬间半个世纪过去了,那支触动童年心灵的魔笔依然时刻牵动着他。爱笔集笔,不知不觉间已然汇集了上千支各式各样的毛笔。言谈间,他随手取出一支羊角毛笔,随意挥洒中,流露出把玩爱物的稚子之态,当时大师的马甲上兜里还有一支中毫在探头探脑。童心不老,看来冥冥中那支魔性之笔要伴他终老了。童趣野草般的疯长,伴随着当时盛行于乡间学习领袖诗词的风气,随手可得的领袖词话便成为幼年张大师手中现成的教材。《卜算子咏梅》等词话时常出现在张大师笔端,出现在家中和乡邻们的墙壁上、中堂里。谈笑间随口咏读出来,那种童年稚趣已然跃于眉端。笔力初成,张大师家中春联便成了自家练笔之所。乡间习俗,每逢春节,门口、窗户、灶台、棚圈、粮仓、水井,甚至煤堆、茅房、家中的箱子、柜子上都要贴上春联或者祝福的纸条,春节的气氛就在这些春联的烘托下纷然呈现。自娱之余,乡邻们的春联也成了张大师练习笔力应有之题。不知不觉中,春节前的这段时间,已经成为张大师最为繁忙的时候,甚至达到了日书千联的程度,这个过程长达十几年。当时有个问题,就是写就的春联需要晾干,还要及时整理,在高峰期,难免身旁位置就被占用,无法及时清理,而又有着急催促的乡亲们。张大师灵机一动,就指挥乡邻们把对联纸拉起来,他执笔凌空挥毫,笔不停点,几分钟便书就一幅,然后稍加晾晒,成品就出炉了。起初也就是偶尔用此法书临时救济,写一些急就章,久而久之,张大师感觉这种方法未尝不是一种新的书法表达方式,同时这种方法也是一种考验书法功力的很好的方法。于是张大师开始侧重这种凌空执笔书写技巧的研习。在数十年的笔墨生涯中,经过张大师的刻意研习,对这种凌空书写的用笔技巧已经颇有心得,可以随意挥洒。在友人的建议下,张大师正式命名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为“悬空书法”,标志着这种书法横空出世,从此之后张大师就以“悬空书法”创始人的名义示人。

        对于书法艺术,本人不谙此道,在此实在不敢妄自菲薄,乱加评论。研习不辍天性彰显起始于山村灶台旁,发展在半百人生路,成就于万里山河间,是张大师和他的悬空书法共同经历的历程。少年不及弱冠,男儿立志出乡关。张大师鬼使神差般进入了山西的一所农业大学,所学专业与他喜爱的书法艺术毫无关系。张大师戏谑的言语中,感觉其实是他当时急于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自降标准,再加上少年懵懂所致,这也与当时社会形势有关。出世入世,不落俗世。滚滚红尘中,我自岿然不动。求学、工作、娶妻生子,那支少年求索而得的神器始终陪伴在张大师身边,研习未曾间断。私下里揣度,按照张大师狂放不羁的个性,与执笔行书要求的稳当持重、凝神静气颇为矛盾。而少年却有与生俱来的浮躁,少年张大师的这份独到的坚持,或许是少年心性中对独步于众学友中的得意在支撑吧!离乡、求学、入世,转眼38个春秋,少年已露老态。原来手中的那支烧火棍,已经变成须臾不离身的巨毫。胸襟豁达,看淡得失。这些人生参悟都体现在张大师笔端,不求某家某派,只求但书胸臆。在张大师自己总结的“悬空书法”十六度里提到的“酒度”,我颇为不解,求之大师,答曰:“放开”。放开,不拘一格也!如苏子瞻之“酒酣胸胆尚开张,西北望,射天狼”,怎一个狂字了得!张大师言,“我就是山里娃,什么也不怕”。天性使然!窃以为,宋江酒后浔阳楼所为有得一比!文化再思考因为对书法的痴迷,张大师开始研究书法乃至中国文化界的现状,进而开始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古语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当今时代,中国已经融入地球村,走出去,方能有所了解。行得万里路,方能读懂世界,理解时代。行止间,北京、杭州、拉萨、悉尼、罗马、伊斯兰堡、巴厘岛、……,都留下了张大师的足迹。

        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地位,思考中国文化在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必须超越地域的限制,放眼在世界范围和历史范围内思考。可以看到,中国在历史上从“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和《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仰视,到被西方列强称之为“东亚病夫”的蔑视,天朝上国的形象曾经变成为“一脚可以踹倒的茅草屋”。然而,从1840年以来的衰败、虚弱到开始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延续的国度,已经开始了新的意义上的强势崛起。那么,到底有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在支撑她一路走来,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内涵发挥了怎样的支撑作用?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发展是如何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联的呢?张大师身为共产党员,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促使他放开胸怀,对世界文化观的研究不落俗套,不含成见。他入得了儒释道,亦出得来基督教,用全方位的、开阔的视角来观察世界。想来,华夏一族起于中原,御有四野之内,纵贯五千年,其独有的文化气质成为坚强有力的精神基础。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纵横,马可波罗游历东方,一番精彩描述,引得西方中世纪政教合一政体下的一众人等只有仰视的资格。之后几百年间,文艺复兴的浪潮引导西方崛起,工业革命兴起,殖民浪潮席卷全球,中国这个当年西方世界心目中的天朝上国被急速沦落为东亚病夫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固有的那种骄傲和自信被完全打破,加之西方列强以胜利者的姿态对中国文化的刻意打压和贬低,使中国知识分子更加不自信。万马齐喑究可哀,我们的文化就真的如他人甚至自我认知的这么卑微和不可饶恕吗?中国文化是真的这么不堪吗?然而,从鸦片战争以来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中国,这个屈居于东亚一隅没落的老大帝国却突然横空出世,以世界格局构造者的姿态重新出现在地球村中,让全世界都不得不刮目相看,这个帝国到底是依靠怎样的力量重新站立起来的呢?在此,值得中国文化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过程中,以文艺复兴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前导作用不容忽视。这种文化前导进而全面压制的战略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方面。中国强势崛起的原因,从更深层次来说,是缘于中国自有的文化自信的支撑。曾经的诸子百家兼容并蓄的开放姿态,士大夫阶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造就了历史上的中国有容乃大、兼济天下的总体品格。中国文化不拘泥、不偏执,以民生为本的理念,强调以德化人,推己及人,德行于天下。那么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哪里?中国文化的总体品格,表现在能够包容,如既能够容纳佛教东兴、西学东渐,又能够引领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文以化人,文化的深层次的魅力,文化对于行动的支撑的真实动因,就在那一撇一捺、一白一黑之间。笔动则天下动!文化爱国者张大师,生长于三晋大地,乃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之地,文化积淀得天独厚。中华文化在此生根发芽、生枝散叶,并发扬于中华大地乃至东亚文化圈。如今行将与一带一路倡议共同走向世界,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中国的文化要有怎样的作为呢?中国文化代表将如何走出去,走进世界文化之林呢?这是全体中国文化人需要思考的问题!答案在哪里呢?!只有行动!张大师的行动就是走出去。走出山西、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身无分文,心怀天下”,与张大师相伴的就是随身的笔墨纸张,还有一幅永不离身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其路当是艰辛,然张大师却未曾退缩,在求索中寻求那份快乐与获得。不知不觉间,悬空书法书画院建立,太原台骀山书画院、山西关公书画院开始运作,开始收录大师的书法,并邀请张大师展示技艺、研习技法。张大师的代表作——“中国梦”、“不忘初心”等书法作品开始出现在平常百姓和领导办公室中,开始出现在某些企业家和成功人士的会客间里,开始出现在行政机关的楼宇间,开始出现在商业场所里,也开始出现在各种慈善活动中,…………。

        电影《老公去哪了》片头题名便是出自张大师的手笔。走出去,去求索,并与时代同步。中国文化不应当只是世界文化历史的旁观者,更应当是世界文化的创造者和参与者。不应当是小圈子里自娱自乐的小家碧玉,更应该体现出全人类与自然抗争、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当然底色。这番底气就来自于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包容。求索中,张大师对中国文化深层次的思索,俨然已经有所收获。文以化人,不知不觉间,张大师已经开始影响到身边的人,也开始把影响力延伸到国界之外。张大师不无得意的展示了一张他女儿与两位外国同学共同展示一幅“中国梦”书法作品的图片,其中出自他女儿之手的书法技艺已可乱真。走出去,融入中国文化圈,融入地球村,传播中国文化,发扬中国文化,宣传中国理念。这是张大师最淳朴的理想,更深层次的内涵却是探索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社会发展中的自我表现方式。同时张大师也在探索中国书法艺术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的可行路径。张大师也坦言,在“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战略中,中国文化的表现与其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是不对等的,文化话语权还相对弱势,那么中国文化人就有责任在世界上把中国文化的地位树立起来,这是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也是张大师的理想。中条山中,丹霞岭旁。有着张大师的家乡和少年的记忆,他心中爱党爱国的情怀难以离开此地山水的养育。张大师有一个心愿,就是在他有生之年要在家乡建设一个以纪念毛泽东主席为主题的文化基地,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树高千丈,不能忘记根本。大道直行,不惧风雨。求索不求回报,张育勤大师这位文化行者之所求者,是中国文化的人间正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