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乌斯•马略作为罗马历史转折点的一位重要人物,史学家认为他最大的创举是改征兵制为募兵制,这一军队制度的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罗马独裁和帝制的开始埋下了伏笔。
在《罗马人的故事3:胜者的迷思》中,作者盐野七生用更生动的写法,讲述了马略传奇的一生,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更为生动立体有血有肉的盖乌斯•马略。
一、出身寒微,发迹于行伍
公元前157年,马略在阿鲁匹出生了。阿鲁匹是个远离主干道的小山村,村民的选举权还是在马略出生前三十年才获得的。
马略的父亲是村里地主家的佃农,家境贫寒。罗马人的姓名一般都是由三部分组成:本人名+家门名+家族名,但马略的名字只有本人名和家族名,缺少家门名,就是因为他是平民出生,祖上无人。
从出生的那一刻,他的一生其实就已经被注定了。
马略是个学渣,可能连学都没上过。当时罗马政坛的官方语言是希腊语,他即便后来有机会学习了也不愿学,因为他认为学这个没什么卵用。
早年的经历造就了马略性格中的勤劳勇敢,但也因为缺乏贵族的精英教育,让他在后来的政坛中显得格格不入。
这是后话了。
那个时代的普通人最好的出路就是当兵,几乎所有政治人物都有在军队服役的经历,于是,马略也去当兵了。
公元前132年,小西庇阿率军前往西班牙镇压原住民反叛,马略随军出征,跟在战神小西庇阿身边。某次军中聚会有人问小西庇阿:“在您之后,谁有资格统领罗马军队?”
小西庇阿当时拍了拍马略的肩膀:“应该就是这个年轻人了。”
当时的盖乌斯•马略,年仅23岁。罗马军队十七岁可以上战场,满打满算起来,马略这会儿应该在部队待了六年,却已经混到了部队最高统帅身边还得到了赏识,其军事才能可见一斑。
两年后小西庇阿凯旋回到罗马,不久就去世了,被他赏识的马略应该是由于出身的问题被人打压了。接下来的十三年,罗马政坛再没有出现过马略的身影。
一直到公元前119年,也就是马略38岁这年,他竞选上了护民官。
马略这十几年应该一直卯着劲儿在往上爬,他心里应该很清楚,只有进入权利核心,才能一展抱负。所以他当上护民官以后,并没有有什么大动作,不温不火地度过了两年任期,在四十岁这年,参加了按察官的竞选,想要藉此进入元老院。
但,就是这样一个级别很低的职位,他竟然也落选了。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出身问题。他不属于贵族集团,而被贵族集团把持的元老院,又怎么会轻易让一个外人进入自己的圈层?
奋斗了十五年,马略已经四十岁了,却还是离自己想要到达的地方那么远,他的愤懑与不甘可想而知。
这一年,他终于屈服了。
一直单身的马略迎娶了凯撒的姑姑、尤里乌斯一门的女儿为妻。凭借这层关系,终于在两年后竞选上了法务官这个很重要的职位。
少年成名的马略一定是心高气傲的,史书没有记载,但我斗胆猜想,这样的妥协在他心里一定是非常屈辱的。
但无论如何,这次的妥协,让马略终于靠近了自己想去的那个地方,也迎来了人生转折的大机遇。
二、朱古达一战成名,日耳曼一战封神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时,为了战胜汉尼拔,罗马就与努米底亚王国成了盟友,而当时牵头这件事的是大西庇阿,所以努米底亚一直都是西庇阿家的后援者。与大西庇阿关系非比寻常的老国王去世后,把王权和国政大全一分为三,老大继承了王位,老二和老三分管国政。一直到这个时候,兄弟三人还是其利断金的。
坏就坏在老三家生了个聪明伶俐的儿子叫朱古达,已经有了两个儿子的国王老大也不知道抽什么风,左看右看这侄子不错,干脆过继过来给自己当了儿子,还亲厚有加。国王一死,俩亲儿子就不干了,立马和朱古达这个“野种”打了起来。
努米底亚内战爆发了。
朱古达这小子挺厉害的,干掉了大哥,一路追杀二哥,最后愣是把二哥吓得逃到了罗马,向自己的宗主国告状去了。
罗马元老院提出了将努米底亚一分为二由朱古达和老二和平共处的方案,可饮鸩止渴的办法也只维持了五年和平,朱古达再次动了武,这次直接把他二哥给弄死了。这个其实算是努米底亚内政,如果不是混战中朱古达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把很多在努米底亚做生意的意大利人给杀了的话,罗马也不会火冒三丈直接开战。
只是罗马这几十年来军队质量下降得非常厉害,第一次出征谈和,第二次出征直接败北而归。里子面子都丢了个干净的罗马终于下定决心决一死战,而伴随着两国关系的恶化,马略出人头地的机会,终于来了。
马略作为副将跟随当年的执政官梅特鲁斯出征努米底亚,沉寂多年的悍将马略,再次走上了自己熟悉的战场。
但这场仗打得并不顺利,梅特鲁斯的打法保守,在战场上一直没占到什么便宜,偏偏他还看不上经验丰富但出身低贱的马略,对马略提出的战略战术一概不听。受够了马略终于意识到,要想干大事儿,就必须得自己说了算!
他决定竞选执政官。
这一年,马略50岁,距离他向门阀妥协,已经过去了十年,可这些个门阀还是不愿意真正地接受他。
当时梅特鲁斯还对马略极尽嘲讽之能事,一面按着马略的退伍申请不批,一面当着众人的面说:“就你也想竞争执政官?那你好好干啊,不是我小瞧你啊,就是我二十岁的儿子都当上执政官了,也轮不到你,哈哈哈哈。”
马略没有理他的嘲讽,拿到退伍批文昼夜兼程赶回罗马,赶上了当年的选举。
这一次,无论是他自身的准备,还是当时的形势,火候都到了。马略竞选成功了,被选为了当年的执政官,而且被选举为非洲战场也就是努米底亚的总指挥。
在军队历练多年又刚从战场上下来的马略,非常清楚军队的情况。他竞选成功后第一件事,就是组建自己的军队。
罗马执政官是有组建自己军团的权力的,马略在充分行使这一权力的同时还进行了制度上的革新:改征兵制为募兵制。
罗马的征兵制跟我们唐朝的府兵制有点儿像,不打仗的时候回家种地, 打仗的时候按照资产服兵役。马略时期的罗马,这个征兵的资产下限已经非常低了,原来很多免除兵役的人都被要求服兵役,士气自然低下,打不了胜仗。
而马略干脆不按这个标准来,敞开了向社会募兵,当兵成了一种职业,职业军人应运而生。格拉古兄弟丢掉性命也没解决了的失业问题,被马略的募兵制给解决了。
《罗马人的故事3》里没有详细讲这些士兵的待遇,但我想,应该类似我们秦朝时候的样子。秦朝时军功是和在战场上杀了多少人直接关联的,考核的是人头KPI,我想马略的策略也差不多,就是“兄弟们你们好好杀,杀得多胜仗多钱就多多”。
马略带着这样一支冲着建功立业赚钱养家的虎狼之师开赴努米底亚战场,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后,于公元前104年活捉朱古达凯旋罗马。
从这一年开始,马略的人生开了挂。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他连续五年都被选为执政官。
而在担任执政官期间,他又打了一次大胜仗,那就是抗击北下的蛮族日耳曼人入侵。
当时南下的日耳曼人一共有30万,兵分三路。罗马也派出了三路人马,其中一路就由马略率领。他手底下仍旧是那些在北非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不足三万人,但面对的是浩浩荡荡、人高马大的十万日耳曼人。
敌众我寡时绝对不能硬碰硬,马略这一次就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避开敌人锋芒而专攻敌军薄弱的部分,最终大获全胜。这场战役,10万日耳曼人或被杀或被俘。
马略非常懂得趁胜追击的道理,他取胜后立马与另外一路由卡图鲁斯率领的人马合兵,全力狙击中路日耳曼人。两军合并后有了五万兵力,但依旧是敌众我寡,南下的这路日耳曼人超过了十万。
马略凭借出色的战术、卓越的指挥能力和严整的军纪再次大败日耳曼人,12万日耳曼人战死,6万人被俘。剩下的那一路日耳曼人直接被吓得滚回了老家。
意大利从蛮族入侵的恐慌中解脱了出来,这两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成为了盖乌斯•马略人生的高光时刻,他在罗马的声望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
但,紧接着,马略的人生开始急转直下。
三、他是属于战场的男人,政治对他来说太陌生
如果让手下将士来写回忆录,那老板马略绝对是个好老板。
他在战场上与士兵同吃同住,带着兄弟们打了无数场胜仗。战争结束后,老板也第一时间想着兄弟们的安置问题,说通俗点儿,马略其实是个非常讲义气的男人。
但这么多人,要怎么安置,实在是个大问题。公元前100年,马略再次被选举为执政官,这是他第六次被选举为执政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摆在他面前的大难题,就是兄弟们的去留。
德国历史学家蒙森给予了马略这样一个评价:“政治教养的欠缺对马略来说是致命的。”
他是举世无双的军事奇才,但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最不擅长的,就是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这其实跟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没有家门政治氛围的熏陶有着不可分的关系。虽然出身不能决定一切,马略也拼尽一生都在证明这一点,但事实摆在那里,他缺乏政治的敏感性与灵活性,他无法做到在这个权力的游戏中游刃有余,不懂得如何将自己的想法政策化。
56岁的马略,马上要到知天命的年纪了,但他对眼前的状况确实束手无策,最后只能将希望寄托给了当时的护民官路奇乌斯。
路奇乌斯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这些老兵的政策,包括小麦低价配给、建设以退伍军人为主要移民对象的殖民城市、给予老兵以优厚的养老金。这些方案都提到了马略心坎儿上,他表示非常开心也很支持。
但,这些政策都需要钱啊,路奇乌斯只说了怎么花钱却不说钱从哪里来,触动的是国家利益和元老院的利益,元老院不干了。
紧接着便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元老院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马略面对这烂摊子也慌了,最后竟然没有坚定地保护自己的追随者路奇乌斯,导致路奇乌斯及相关人员被杀。
从这次事件以后,一直支持马略的平民对马略失望了,马略在新一任的执政官选举中落选,而当年曾嘲讽过他的老上司梅特鲁斯被元老院重新请了回来。
马略在战场上是英明神武的,而这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发生了这么多的事儿,他不光没有解决了兄弟们的安置问题,还抛弃了自己的同盟者,最后失去民心,失去了执政官的位置。
史书上的马略是非常敏感且自卑的,这样从神坛跌落的经历几乎可以将他整个人压垮,而梅特鲁斯的归来更是对他无情的嘲讽。
失意的马略离开了罗马,远走他乡,一走,就是八年。
四、重出江湖,却落得晚节不保
马略离开这八年,罗马看起来是岁月静好的八年,但岁月静好的表面下,却是暗潮汹涌。
到公元前91年时,因为公民权利的问题,同盟战争爆发了。
隐退八年、马上要67岁的马略重披战袍,重回战场。虽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隐退的马略一定无数次想过找回自己当年的荣光,可他已经67岁了,手下的兵也不再是当年那些并肩作战过的兄弟,他这次回归,整个人都变得保守了,战绩并不理想。
一个人太在乎的时候,就会保守。马略就是太想要打胜仗太想要找回过去的自己了,所以反而裹足不前束手束脚起来。
而他的对手很多都是当年一起打过仗的战友,有些部队会因为马略当年大败日耳曼人的战绩而退缩,但,整体来说,马略并没有取得什么能拿出来说的成绩。两年后,同盟战争结束,罗马同盟解体。
但战争并未结束,同盟国中还有不安分的:位于地中海东岸的本都国米特拉达梯反了。
对国家来说,这是灾难,但对当时急于建功立业的马略来说,却是一个新的机会。他迫切地想要出征东方。
但当时,苏拉已经崛起,而且在同盟战争中大放异彩,被选为了执政官全面负责东线战事。马略不愿意屈居人下被当年的手下苏拉抢了功劳,再次选择了与有政治诉求的护民官结盟。
一个不擅长政治的军人硬汉,为了自尊最后选择了向政治妥协,这是马略的第二次妥协,上一次的妥协将他送上神坛,这次的妥协,却将他拉入地狱。
马略与护民官一起将苏拉赶下了台,苏拉逃走后带了自己的军队反攻回了罗马,马略败逃。
《罗马人的故事3》中没想详细讲述马略的逃亡之旅,只是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马略的逃亡生涯充满了凄惨与屈辱。”
曾经那样高高在上的人啊,沦为了被通缉的阶下囚。
于是三年后,七十岁高龄的马略,在新任执政官秦纳的支持下,趁着苏拉前往在东方打仗的机会,带着自己的6000人马杀回了罗马,开始了他的复仇之战。
马略这次是以一个疯子的姿态回归的。
他的杀戮持续了五天五夜,其中元老院有50人被杀死,骑士阶层有1000人被杀死,而其中很多人,并不是苏拉阵营的。他甚至杀死了当年在日耳曼战争中并肩过的卡图鲁斯,庞培和克拉苏要不是跑得快,也得凉凉。最后马略甚至杀死了为他打工杀人的奴隶,只为了泄愤。
血染红了罗马。
在鲜血中马略被选举为次年的执政官,这是他第七次被选举为执政官,而在他成为执政官的第13天,也就是公元前86年1月13日,这位卓越的军事奇才与世长辞,终年70岁。
五、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马略将一盘好棋下成了臭棋?
盐野七生和史学家们的观点是一致的,认为这是出身决定的。
前文提到过,马略厌恶读书,不懂希腊语,从心理层面分析,其实他是自卑,自卑到需要通过不接受自己想要进入和征服的那个圈层的文化,来标新立异。
从十七岁进入军队,他的出身就成为他身上的枷锁,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没有人敢说什么,但即便如此,就因为投错了胎,他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都在夹缝中求生存。
既不愿意向贵族圈层卑躬屈膝,可又不得不通过妥协获得入场门票,我甚至觉得,某些时候,马略是厌恶自己的。
他能与战友出生入死,但是对政治上的盟友像为他而死的那个护民官就十分冷血,原因之一可能是他觉得自己与那些士兵才是一个圈子的人,而权力中心的这些贵族,他始终无法把对方当成自己人,他从未与这些贵族交心。
所以在最后的复仇时,他能对与自己共同指挥过战斗但贵族出生的卡图鲁斯痛下杀手。
马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的内心世界总让人觉得特别愁苦,反应在他的面相上便显出了一种阴狠与愁眉不展来。
但他的一生又是非常精彩的,他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在整个战争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但正如普鲁塔克所说,马略“是战时的领袖而不是和平时期的领袖”。他是属于战场的,但,他在战场上提着脑袋厮杀却是为了赢取和平。
他的所有努力,最后竟然是为了自掘坟墓。因为,出身和修养都让马略无法理解一个词。
这个词,叫功成身退。
配图版在公众号上:唐门飞甲,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