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一场四季浪漫之约,等一颗心灵放逐归来。”4月20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信息: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四季村晚”活动的通知》要求,确定了“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四季村晚”时间贯穿二十四节气,地点在家门口,十里八村的村民齐聚舞台共同欣赏这场具有草根性、乡土性、民族性和烟火气的表演。同时,“四季村晚”的举办,也让各大网友体验到乡村文化发展的繁荣,体会到诗意的栖息,让人与心灵返璞归真。在这场盛会中生动呈现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让广大人民看到了新农村新风貌,体会到乡村对精神文化的新追求。
“四季村晚”唱响民族自信。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梁漱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道德和理性的根在乡村。乡村文化承载着文化的过去,也承载着乡村的现在和未来。“四季村晚”唱的是地方特色,奏的是新时代篇章,显的是文化自信。中牟县村晚各类文化合作社悉心选拔节目,以戏曲、民间非遗、舞蹈、歌曲等艺术形式,真正将公共文化资源送到百姓身边。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田间地头的故事、新时代农村新气象以文艺形式创新呈现,展现了广大乡村人的新风貌,加强了乡土文化自信,为民族精神脊梁补钙固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中国新征程路上,文化为基,衔过往,立今朝,展未来,铸民族精神脊梁,增文化软实力,乡村漫漫发展前路方能辉煌灿烂。
“四季村晚”唱出国富民安。放眼广袤乡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希望的田野潜力无限,人民的山歌嘹亮,村庄诗意般栖息。“四季村晚”唱的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果。2023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国家不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之际,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下,更注重广大乡村人民对文化精神的渴望。乡村发展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贵州雷山村晚在2023年春节期间,共接待游客15.35万人次,同比增长487.9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03.2万元,同比增长229.92%。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展现出当地独特的文化魅力、旅游资源、特色产业、民族村寨的巨大发展变化以及村民群众崭新的精神面貌。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四季村晚”唱的是民族,民族幸福安康的背后是国家富强。
“四季村晚”唱醒新兴时代。4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在各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申报推荐的基础上,经研究,确定春季“村晚”主会场设在四川省宜宾市、夏季“村晚”主会场设在云南省丽江市、秋季“村晚”主会场设在江西省九江市、冬季“村晚”主会场设在浙江省丽水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各地区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达到了文化的深度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增进各民族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四季村晚”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在群众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理念,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各民族为中国伟大复兴梦团结一致,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形成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乡土文化中蕴含的强劲活力和强大动能,乡村要振兴,文化必先行。乡村振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四季村晚”作为促进乡风文明、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各地“村晚”示范展示点正是对当地成绩的充分肯定,是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丰富市民文化娱乐生活、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让“四季村晚”遍地开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实现更高质量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