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展具体的品牌工作之前,企业要再一次客观的审视产品和销售工作,有没有在正常的轨道上?
如果连样板客户都对产品非常不满意,那就不用做品牌传播了;省点钱(精力),投到产品上,尽快修复完善;如果产品已完善,但除了几个没怎么付钱的样板客户之外,再没有签下新用户,那也不用做品牌传播了;省点钱(精力),投到销售上,尽快签单收钱。
当然,这个年代,时刻都能见到奇迹。商业江湖上也盛传一些什么都没有就做成爆红品牌的传说;非要买彩票,只能为你祈福。
邯郸之步,陈仓无道——形容聊品牌(一)中,形容直率的表达了观点:基于现状、达成目标;想尽办法,去影响最在意的受众,让他对企业产生你所期望的信任(好感)。这其实就是成长型企业的品牌计划。
心中得有个大致合理的谱。
想要让受众高看,自然得拔一拔企业;这里说的“合理”,指的是“侧重”和“幅度”;侧重就是要拔哪些?幅度就是要拔多高?
“侧重”与企业的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成长型企业(常规背景的企业,巨量投资/通天关系不在其中;形容长期观察B2B企业,2C企业谨慎阅读)的发展阶段大致分几种:
1、 起步:新的企业,新的业务,一张白纸的底。通常来说,传播的重心聚焦于客户;同质化业务侧重企业能力的传播,差异化业务侧重业务价值的传播,尽量避免空谈方向规划。这几年流行起步说情怀,可以不?当然可以。但是有两个前提:1、情怀不要成为遮掩产品缺陷的挡箭牌,或赚取不合理溢价的万金油;2、情怀要真挚。情怀怎样叫真挚?看一看西游记里的西梁女王,那就是真挚;和一众娇艳逼婚的女妖们比。
2、突破:结束不温不火,迎来突破或在突破中。在突破期,受众的数量和类型急速增加,原先只琢磨客户,现在包括政府、投资人、各类合作伙伴……。受众多了,可能的机会就多了,机会有大有小,有真有假,虽然大都只能“事后诸葛亮”,但最好不要轻易放弃;所以,在这个看起来充满机会和变化的阶段,品牌传播尽量做到全面、均衡,无论是传播对象,还是传播内容,十个70分远比两个100分更重要。
3、转型:从一个老业务转型到一个所看好的新业务,比如从设备到服务、从终端到系统、从代工到自研……。坦率地说,转型期认知改变很不容易,因为受众很多年形成的认知已定型(设备商/制造商),不能急;在踏踏实实围绕转型构建新(服务/技术)能力的基础上,用新业务案例的故事、企业转型的成绩来说话,品牌传播要侧重讲述“变化”,特别是人的变化;另外,这个阶段用于统一认知的内部传播尤为重要,很多企业的转型都是老板坚定,员工照旧,攘外必先安内并不为过。
4、升华:企业已经得到市场高度认可(行业龙头/上市等),而且有开宗立派的希望。这个阶段,企业的品牌传播应该“端一端”,多分一些精力在产品之上、企业之外。产品之上,包括应用创新、趋势引领、需求洞悉等;入笔要细,收笔要远。企业之外,包括产业贡献、社会价值等,还要时刻响应不断变化的政府经济宣传导向;姿态要低,格局要高。很多务实的企业,刚开始“端一端”的时候会不好意思、脸红,甚至尴尬,没关系,坚持一段时间就适应了,大家都一样。
事实上,同样阶段、不同企业的品牌传播侧重也会有差别;但大都会在自己的阶段内考虑问题。形容只是试着归一归类,提醒企业正视自己的业务阶段。
“幅度”与企业的认知现状有很大关系。拔的太高也没人信,还容易落下后遗症。
国人素来好面子,做企业以后尤甚,特别是面对外人,比如形容这样的服务商。
我们经常听到夸大好几倍的销量、没有竞争对手的业务模式、独一无二的产品,赶都赶不走的客户,还有追着要投资的机构……,业务现状顺利的令人发指。基于此,形容建议的传播目标往往会“失真”,导致进入内容策划和传播阶段后,发现难以支撑,甚至沦为笑谈。于是,企业迁怒于品牌传播工作本身,认为没用。
客户到底怎么看待我们?如何客观的评估现状?
没有绝对客观的方法,只能以管窥豹:1、基于业务表现;2、观察一线销售。
业务表现是一把尺子。如果在很长的时间段里,自我感觉很好,但销量一般,甚至在谈项目都很少,那么就要调低现状;再看一看一线销售与客户接触过程,客户如何对待他们?这是另一把尺子。
对于成长型企业,小步快跑比一步登天会更容易看到效果,坚定品牌传播的信心。
至此,关于品牌传播,企业心中应该有个大致的谱。后续,我们真的要聊一聊如何具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