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一线的重要性:学校最终产生教育效益的地方。
一、教育教学效益从何而来
1.许多组织出问题往往因为没有把劲用到该用的地方,人力、物力、精力都没有调配到组织产生效益的环节。
2.必须关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增加师生相处的时间,二是师生相处时怎样产生最大效益。
3.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曾说,不要希望儿童有大量的美德,教育者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际上就结束了。
4.师生关系正是教育教学一线产生效益的关键性基础。
二、平衡管理与教育的分量
1.学生在老师人前身后常常表现不一。根本的原因是校园里的过度管理。过度管理的突出特征就是不允许学生出问题、犯错误。
2.学校是孩子们犯错误的地方。在这里,犯错误的成本最低。
3.过度管理的表现之一,是学生没有公共空间。学生缺少一些可以挥洒自我、暴露自我,有自选动作的场所。
4.过度管理的另一个表现,也是致命性的问题,是把所有学生的所有表现,与教师的工作业绩简单挂钩。使教师面对学生很小的错误便可能大发雷霆,面对始终后进的孩子则很容易情绪失控。
5.案例2-1 北京市十一学校不同年级学生易出现的问题(举例)p40-42
三、学生成长责任中心
1.一个学生,就应该成为一个教育成长中心,也相应地成为教育者的一个责任中心。
2.首先,需要理清学生成长的路径,找到学生成长路上每一个关键节点上教育的价值;然后,根据每一个节点上学生可以接受的教育影响力的大小和可能性,明确相应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的责任。
3.如果我们仅仅关注教师在本学科教学中的价值,甚至仅仅计算他们的学科教学成绩,事实上,我们就严重漠视了每一位教师的职业价值,当然也就损伤了教师的职业尊严,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就成为必然。
4.要让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成为教育成长中心的主体,改变过去只看分数的片面的评估方式,让他们切实担负起应有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教育使命。只有如此,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可能在校园里真正落地。
5.师生关系的主导方是教师,但判定方却是学生。良好的教育氛围下,学生的判定超越了庸俗的关系,而往往与学校的育人目标要求相契合。诊断指标,要特别重视教师作为“引路人”的价值。比如,“老师教我如何做人做事”“老师的人格魅力影响了我”“老师鼓励我发挥自己的优势、保持独立思考”,等等。每一位教师在以一个学生为单位的成长中心中贡献如何,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指标的数据加以分析。
四、教育教学一线的结构
1.年级制有两大突出问题急需破解。一是年级的责任权利不对等。所有责任全都压给了年级,但却没有给予相应的权力。
2.第二个就是年级的内部管理问题。这是目前学校管理最大的黑洞。我们的学校管理似乎仅仅研究到校长和中层部门,再往下,到年级层面就没有人关心了。
五、年级制
图2-1 北京市十一学校年级内部结构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