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善浩
我们村里有位女士本已生育了一双女儿,前年,42岁的她,又不料意外怀孕。面对高龄产妇潜在的风险,及抚养上的一系列困难,她与丈夫商量后,没有引产终止妊娠,辞去了工作,悉心调养身体,让鲜活的小生命“呱呱”地降到了人世间。
上天赐她了一个带把的娃,二女一男三个孩子,堪称“儿女绕膝胜过满屋黄金”,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为她的勇气和幸福而点赞。
纵观当下的生育现象,不愿意生二胎的思潮在年轻夫妻中成了一种主流趋势。从我们村的那所完全小学的学生数量锐减就可见一斑,不得不计划下半年撤点并校。这其中不乏一部分农村户口迁居进城的因素,更主要是生育率大幅下降的原因所致。
政府为了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严重、人口结构断层的问题,前后仅隔五年时间,相继出台了开放二胎三胎的政策。宣传口号五花八门,诸如“多生孩子好,人多就是宝”“白天多种树,晚上多造人”。
口号里的每个字眼都深深地烙在了公公婆婆辈的心坎里,人丁兴旺是老人们的最大愿景。
可是美好的理想到了孩子那里就成了空想,多生一胎,关系到幼儿的照管负担问题,上学的负担问题,自己的工作及前途发展问题……儿子媳妇把一大堆的困难罗列出来,成了横亘在眼前的黄河与长江,成了不可攀越的珠穆朗玛峰。
回溯到提倡独生子女的那个时代,许多夫妻先后有了招弟、盼弟、想弟、念弟,还在努力造人,不得儿子不罢休。
为达成心愿,有多少家庭的屋面被捅了窟窿,有多少超生游击队背井离乡,打短工讨生活,四海为家,开荒播种,只为收获一个带瓢的“葫芦娃”。
我认识一对夫妻,每次点种都择黄道吉日,卯足了劲传宗接代,春去秋来,迎来的是金花与银花。
满怀期待的公公婆婆,内心卷起了千千结,却强装笑颜:“女娃也好,女娃懂事。”
一战二战皆失利,三战四战创奇迹。儿子媳妇白天在单位磨洋工养精蓄锐,晚上在房间热火朝天“开垦播种”。
公公婆婆喜上眉梢,一茬接一茬总有一茬瓜熟蒂落。结果事与愿违,三茬四茬又是锦上添花,多了桃花与杏花。
公公婆婆最终没能耐住性子:“一滩没用的旱田,茬茬抽穗扬花出秕谷。”老人种了一辈子的地,笃信种瓜得瓜,他们哪里会知道什么是XY,什么是染色体。
我妻子的一位同学,于九十年代初结婚,不想很早生孩子。夫家是万元户,公公婆婆着急了,早生!快生!马上生!信誓旦旦地承诺,生男奖一万,生女奖五千。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或许是播种有方,或许是土沃水肥,一石二鸟,喜得一对双胞胎男宝,一时成为十里八乡广为流传的佳话。
说起这些生儿经,也不得不提一下我的发小。结婚那年他私下吹嘘,择吉日,下猛药,马力足,必得贵子。翌年果然遂了他的愿。
按政策他不允许再生二胎,他却说:“春风吹大地,播种播二粒”。他托辞外出经商,携妻带儿潜入安徽某县城,山高皇帝远,悠哉悠哉在异乡又成功“造了”一男宝。
计生干部浑然不知情,发小家里自然片瓦无损,分文不罚。能与国策斗智斗勇,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先见之明。
我没有他的智慧与魄力,头胎女娃出生二年后,妻子又怀上二胎,因未达到间隔五年的规定,我簌簌发抖寝食难安,更不敢有携妻带女远走高飞的念头。妻子身孕八个月的时候,乡里派来十几人,前呼后拥把她“护驾”到富阳中医院。
妻子随着护士小姑娘的一声惊呼“小鸡鸡都这么大了”,当即烂泥一堆软瘫于地。可怜的小生命未能看上一眼人世间就被扼杀了。
后来,在老人们的谆谆诱导下,又得千金一枚。“一个女婿半个儿”,俩个闺女抵一个儿,大女已婚,已得半子,待小女出嫁了,我也算老来又得子。
我还认识一位老兄,年过半百才娶妻生育。某天,他去幼儿园接女儿,老师说:“某某小朋友,你爷爷来接你来啦。”女儿说:“不是爷爷……”老师反应快:“小朋友要有礼貌哦,叫外公……”
我与这位“外公”搭讪,他说,他比同龄人整整少了一代人。
潦草的生活造就了潦草的人生,当发现自己的青春从岁月的脚底悄悄流走,霜白的稀发一根又一根地在头顶滋长,才大彻大悟:“有盐有米保现在,有儿有女谋未来。”
生子育女,对于个体家庭而言,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生者有生的需求与能力,不生者有不生的苦楚与无奈,不可一概而论。
我正提笔撰写此文的时候,得悉邻家八十一岁的堂哥被堂侄子送去了附近一家教会养老院。不用猜不用问,这决不是堂侄子的本意。堂嫂早年离世,这几年,堂哥的身体磕磕碰碰的事件一起接一起,身在乡镇府工作的堂侄子不得不老油条般地一次又一次向单位请假上医院。
近期状况更糟糕,堂哥脑子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常常出走迷失方向,每次都由好心人报警,再由堂侄子去领回来。
种种折腾,堂侄子苦不堪言。堂哥结婚那会儿,还没抓计划生育,却也没给堂侄子生一姐生一妹,没人可以援他一把手,力不从心,才送堂哥去养老院,实在是无奈之举。真乃“金山银山,不如多生孩子当靠山”。
回想起九十年代的一胎政策,某地有句口号:“引下来,流下来,就是不能生下来。”后来政策放开,口号风向标一夜之间转换成:“怀上来,生出来,养起来,就是不能打下来。”
20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