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晚上老公下班早,打电话说快到家了,但我们的晚饭还没做好,老公就说:“不做饭了,哥带你出去吃好吃的!”我说啥好吃的呀?他说:你还不知道你的最爱吗?龙虾!
我一听,乐坏了!说“太好了!没有什么事情是龙虾不能解决的”,于是一家人一起去琥珀老六吃龙虾。吃饭的时候,旁边一桌的说话声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一看是两对母子,两位妈妈像是好姐妹,要么就是好邻居,两个男孩子,一个大点有10岁的样子,一个小点,估计也有7岁了。大一点的男孩在吃龙虾的时候,不小心吧汤汁弄到了衣服上,自己很调皮的说:哎呀,糟糕,妈妈看我的衣服......
本来两位妈妈聊的挺开心的,当其中一位看到自己的儿子弄的胸口到处都是,立刻拉下脸说:怎么搞的!叫你把这个围裙提前戴上你不戴,每次带你出来总有那么多事!看你把衣服弄的,下次再出来,绝对不带你了.....
在另外一位妈妈的劝说下,妈妈停止了。儿子低着头,很不开心。光线有点暗,我也没看清楚,感觉到他心里很难过....
其实留意身边,这样的场景还是随处可见的。
我们从小到大见到最多的,可能也是类似这样的教育方式。对这些话我其实很熟悉的,小时候听到的也多。
刚分享这个场景来举例,并不是评判这个妈妈做的不对,做的不好。是很有可能在这个妈妈的生活经验里,处理这样的问题,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在这个妈妈眼里,这个方式背后,也是对孩子深深的爱和教育。只不过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他暂时还无法理解,也没法在当时去感受到妈妈的爱而已,大家同意吗?
我们成年人,经常在无意间用“不”来强加给孩子一些东西,认为那样才能帮助他记住该学到的内容,然而又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传递“爱”。
我们的担心、恐惧、顾虑和想象,经常让我们经常对孩子说“不”。而孩子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自觉的模仿和重复了这个“不”。而“不”也自然的成为了“不安全感”的开始。孩子的自信,要从“是”开始。比如,孩子你已经认识很多字了;孩子你写字的速度越来越快了;孩子你能坦诚你的分数给爸妈,说明你很信任爸妈;衣服弄脏了,你感到有些自责,说明你已经知道下次会注意这些的....
在这些“是”的背后,传递给孩子的是:我是有能力的,我还会学的越来越多;我值得爸妈信任;我是个敢于主动承认错误的孩子....
这些感知,能帮助孩子建立客观的自我认知,自尊心也能受到很好的保护,慢慢的,自信也将建立起来,再然后,我们就能看到一个自信又自律的孩子。
当然,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口是心非”的信任是不会有效果的。而且孩子能精准的感知到我们是纯粹的信任,还是带着试试看探测的信任。
抱着怀疑、担忧或恐惧的心态,去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只会将负面的影响传递给孩子,也根本无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如果我们发现自己还做不到全然的信任,那就先不说,因为没有人会喜欢“假装”。那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尝试说:其实妈妈非常信任你,只是过去我对你的期待一直很高,你一直在努力,而妈妈却又总说你不够好,反而让你觉得好像妈妈一直看不到你的付出,这是妈妈需要调整的地方,你坚持按你自己的计划继续努力就好了。我爱你,谢谢总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影响妈妈进步。(我自己瞎编的,仅供参考哈)
我们想让孩子做一件事,学会经常问“谁能做这件事?”“谁能来接受这个挑战?”“谁能来帮这个忙?”就够了。
一个孩子绝对绝对绝对需要大人对他信任,需要这个“是”!即使当下的他还无法被完全信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个“是”。比如《后来的我们》里面,小晓如此信任见清,最后赢得了成功。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学习建立自信或学习爱自己更重要的了。当一个孩子对自己内在正面的特质缺乏了解和体验时,就难免会去信任内在负面的特质。所以,当一个孩子对自己没信心时,虚荣、自私自利以及其他负面特质就会冒出来。很多家长面对孩子写作业这个点特别头疼,其实孩子真正学习知识是很轻松毫不费力的,比如幼儿园的孩子一个礼拜能学好几首古诗,好多英文单词等。对于一年级以后的孩子记忆力,学习知识的能力应该更快更好的,为什么反而不了呢?带给我们大人的反思就是,我们给孩子的反馈中有多少“是”,有多少“不”?
因为孩子在没有建立自信的情况下,是很难专注于学习和生活本身的。
要想培养一个孩子的综合能力,首先我们必须让他获得自信心。这样他才能给信任家长,老师,同学,包括他自己。同时,我们对孩子的信心会让他变得更积极。
最后,和大家一起共勉的是:每当我们用“不”去否定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就剥夺了他获得自信的可能性。所以即使在自己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也绝不能去否定孩子。因为我们不知道一次否定之后,我们要靠多少次肯定才能弥补回来。
作为成人,身为家长,我们必须努力跳出自身的情绪和评判模式,遇事学会慢下来,停下来,冷静后再去处理。
因为,孩子的自我认知,是从大人给到他的反馈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