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不记得在怎样的因缘际会下了解到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几年前读时已觉得相见恨晚,读书、写作、升学、学会选择、培养个人兴趣爱好,这些都是青年面对的普遍问题,在最充满困惑、还拥有着丰富好奇心的年月,不是长辈们拿“应该不应该”的大道理就能说清的,必都得有人生道路上传道授业解惑之人,缺了这般朋友间善意提醒的大师指点,总觉得过去有点不得其法。想来这就是先生在《谈读书》中提到的读书时“”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的过程。”
朱先生在谈读书中,讲了三层意思,一是养成读书的习惯,以免恶习侵染你;二是有选择的读书,多读“经过时间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拒绝囫囵吞草,要自己费番心思找出自己要读、应读的书;三是注意读书方法,值得读的书要读两遍,第一遍快读醒豁全篇大旨,第二遍慢读,笔记纲要和自己的意见。没有师长的谆谆教诲,只如朋友间共同探讨时谈些自己读书的法门,以大家共勉。
工作后,我时常觉得自己有大把时间,也想静心好好读两本书,却始终未曾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书买了一些,有的读得快,却不认为有价值在读第二遍;有的在看第一遍时已觉出困难,逐词逐句理解,心神耗费了大半还有些不得其解,真正用心看完过的大家之作少之又少。最近看了两篇谈新年计划的文章,讲得很好,非常实用,两篇文章在如何提高新年计划的执行力上,谈到了一个共同的观点,做计划前第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你的目的是什么?你做这件事或者设立这个目标的内生动力是什么?如果这一点都没有考虑清楚,只能如无头苍蝇般一顿乱窜,稍有些困难挫折,就会让你溃不成军,“计划”沦为“愿望”。
那么我是在为什么而读书?《礼记•大学》开篇就讲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周恩来总理曾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于我能达到这第一层已满足,但具体如何修身?在哪方面修身?朱先生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 “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生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吧!”我大概是想为自己找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东西,以免自己被恶习惯引诱,也沦为下班只知道麻将、喝酒、聚会,少了人作伴就只觉无聊之人。
先生在《谈动》中讲 “烦恼究竟是一种暮气,是一种病态”“你感觉烦恼,因为你的生机被抑郁;你想要快乐,须得使你的生机能舒畅,能宣泄。”所以对什么感兴趣就要大干快上,你是希望在在选择纠结中抑郁?还是希望在探索未知世界中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进?其实人生从来就没有所谓的定式,不过是那样过的人多了,也就成为了所谓的常态,成为了一些约定俗成,但其实读书、升学、工作、结婚、生子这些阶段也是个人的修行与试错,所以不要怕错。“朋友,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既然喜欢旅行,就为喜欢的事是去努力,多看看关于旅行的书,多出去走走看看这花花世界,了解哪些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为自己规划自己旅行路线。健身也是一大寄托,大约是在今年逐步培养自己的健身习惯,也是工作生活变动的这个契机,加上自己的思想波动,索性不如动起来,因为思来想去也非我力所能改变,所以不如动起来,找个闲情寄托自己的哀思,通过健身去丰富自己,所以回想去年的一年反而是工作这么久以来最充实的一年,因为我不仅在工作,在晚上动辄工作到十一二点的甚至凌晨两三点这样的工作强度下,健身也在断断续续的坚持着,还很偶然的发现了友邻优课这么棒的英文学习平台。
这《谈静》却有些挑人了。讲的是感受,感觉更接近于在平凡中发现趣味与美的能力。“世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如果说动起来是让你忘记其他,静则是人生最大的常态,这是一个更私人的心理过程,这考验的是生活态度也是人生修为。而我大概就属于生活消极、修为不够那一类型,正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