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所房子的第一眼我就喜欢上了,紧凑的两居室,用心地装修过,满坑满谷的家具昭示着房主是个囤积控,倒也流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于是毫不犹豫的租了下来,从中介手中接过所有的钥匙,除了储物间。
入住的第一天晚上就有两个女人敲门,自我介绍是隔壁栋的,想买这个房子,来要房东的联系方式,从她们口中我第一次知道了这所房子的故事:老太太去世,老头去住了养老院,两个儿子一个在国外一个在深圳,女人言谈之间抑制不住的羡慕,赞叹两个儿子有出息。
房子的故事印证了我的猜想,回头看看没有钥匙的储物间,突然觉得心里毛毛的。
生活在一所被人遗弃的设施齐全的房子里,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发现。
厨房第二层的抽屉是专门用来放塑料袋的,各种各样的塑料袋折的整整齐齐叠放在里面,有书店的,有超市的,有药店的;老头应该很喜欢书法和写诗,我在柜顶找到了一摞复写纸,上面是老头和诗友相和的古体诗,在阳光下一抖落,还能清晰地看到字的印记进拼凑出整首诗;阳台的书架房东特意嘱咐不要扔掉,那里面应该承载了他的青春记忆吧;老头老太应该很喜欢花草,阳台上摞了一叠大大小小的空花盆;应该还喜欢喝茶,茶盘茶具一应俱全……
但这些仍然无法减轻我面对紧闭的储物间时的一丝丝紧张和恐惧。
在一个万籁俱静的深夜,客厅乍然传来惊天动地的一声响,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我特意瞟了一眼闹钟,凌晨两点,我和王胖胖惊恐地四目相对,打开灯,相互搀扶着走进客厅,墙上的装饰画掉了,玻璃渣子碎了一地,不知道有没有惊醒楼下90岁的老奶奶。
终于在入住两年后,房东回国探亲,给了我们钥匙,他走后我立即关上大门,打开储物间,里面并非我想象中的凌乱,墙上面对镶嵌两个柜子,整齐地码放着书和各种册子,下面一个大大的硬纸箱装着被子,每床被子都用遮尘袋包裹好。相册记录了这个家庭从组建到分散的整个过程,结婚,生子,儿女长大,工作,老人留守,住院……我甚至完整地浏览了老头的各种证书,70年代的聘用证书、90年代的荣誉证书、老年大学毕业证书、书法协会会员证书、作家协会会员证书、采访证书……在那个闷热的午后,我踮脚站在狭小储物间的立柜上,就这样看一个人的一生猝不及防地在我面前徐徐展开。
那个下午带给我的冲击如此之大,以至于后来我经常无故想起老头黑白照片上年轻英俊的脸庞,想起他现在也许正躺在养老院某张床上生活不能自理,想起他是怎样辗转反侧思考良久决定把余生寄托给养老院,想起他怎样在一个个夜晚郑重地收拾这些东西,把它们分门别类地码好,静静收藏自己的一生,好像还有机会重见。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自己居住了几十年的房子里度过了最后一夜,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毅然告别一切……
要追求多少东西才能舒适过完这一生,要舍弃多少东西才能安然告别这一生,在那个黑暗的储藏室里,我依然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