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个不确定性变化快的时代,还需要静静地读书吗?
什么才是真正的读书之境界呢?
我特别欣赏林语堂先生分享的关于”真正的读书“。
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就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不失读书之本意。此乃读书之艺术。非常喜欢这读书境界,当今读书人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一、读书的魅力在于有无间
正如老舍所说,读书写作就是无用的人生享受,懒点慢点自然品出味道来。
如果太拿读书当作有用之功利作用,提高效率,拓展认知,学习方法,自当也没有错,
可以如果所学之书的比例,95%以上都是技巧、方法、专业门科之类的书,不免有点对自己太苦了。
努力用功读书,是一件甚为美好的事情啊,如果都是这样的硬指标、干货满满的充塞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仿佛画画一样,把纸面堆砌得满满的,没有留白,便失去了意境,太过具象,也便失去了更多想象的空间。
所以,放松一点,给自己的时间配一点闲情雅致的滋养心灵之书,
给自己的空间也弥漫一点书香味道的人文关怀,仿佛做心理按摩一样,
随手翻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间啊……
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讲的就是”有“的作用是功能,”无“的价值才是更大的用处呢。
三十条辐集中到毂,毂中空无,才有车的作用。揉陶泥为器,器中空无,才有器的作用。
开凿门窗造房,在壁上开凿空无,才有房的作用。所以,”有“只给便利,”无“才起作用。
读书更是如此,无中生大有。
文学家沈从文在47岁陷入了低谷,也是特殊时期的他因为写过很多爱情小说被批判为“桃色作家”。
沈从文一生情系故土,笔下永远绕不开传统民俗的湘西情缘,与当时倡导的新文学理念相悖。
想坚持的创作方向无法继续,整日写这样官样的文章对沈从文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心理折磨。
他不断自我叩问:“写这样的文章,我还是我沈从文吗!”
如此的绝望、痛苦到极点的沈从文先后2次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第一次,他把手指插进电线插头,结果被大儿子救下。
第二次,他割开手腕,怕死不了,又喝了一罐煤油,结果又被妻子救下。
求死两次而不得,沈从文幡然醒悟,觉得自己命不该绝。
无望之下,他便一头扎进了古诗词中,穿越千年,与古人相拥。
他读杜甫,读白居易,读苏轼,在一篇篇洋溢着顽强生命力的诗作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诗中的朝阳点燃了希望,月光温柔了寒窗。
一颗冰冷的心,又重新被唤起,自此,他再不怕心头有雨,眼底有霜。
那些看似无用的阅读体验,在悄然中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当他们面对困境时,可以迅速调整自己,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使自己得以脱困。
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一个人性格的韧性、耐力的厚度、思考的深度也会得以加强。
无论身处何种境遇,读书赋予他们的力量,都可以让他们在绝境中开出花朵,化解危难。
二、读书的精髓在于取舍间
有一位夫人督促罗曼罗兰抓紧读书和写作,快出成果。
罗曼罗兰回答说:“一棵树不会关心它结的果实,它只是在生命液汁的欢乐流溢中自然生长,
而只要它的种子是好的,它的根扎在沃土中,它必将结好的果实。”
我非常钦佩这个回答,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面对挑战有智慧的取舍。
读书又似逗留,给自己短暂的停留,可以略做思考,现实中的取舍虽然读书中不能直接找到答案,可是只要你用心去读书,领会书中深意,自然取舍了然心间。
三、读书的乐趣在于你我间
“三灾”时刻困扰着杨绛夫妇:家里藏着一只老鼠,趁他们不注意,专门咬钱钟书的中文笔记;还有蚊子,多得直往脸上撞,厕所里没有灯,每次上厕所都要在脖子上挂上手电筒,还要用手不停地驱赶蚊子;还有杨绛最害怕的白毛虫,软软的,会变成飞蛾。杨绛鼓足勇气用筷子夹住小虫,埋进土里。
无论处境多么艰难,读书与创作都是杨绛最大的乐趣。在这座“陋室”中,杨绛完成了《堂吉诃德》的全部翻译工作,钱钟书写完了《管锥编》初稿,还完成了《毛主席诗词》的英文翻译工作。
这便是这对文学伉俪的朴素生活,也是苦中可读书的乐趣。
杨绛身上独有的气质让他既欣赏,又留恋,也许是杨绛对书的痴迷,让她身上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为她增添了无限优雅的韵味。
钱钟书怀念和杨绛一同在牛津形影不离的日子,他们常常对坐读书,相看两不厌。
人并非一定要拥有多少金钱和名利,淡然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财富。
一份清幽的心境,一段读书写书的岁月胜过无数繁华。即使生活中的痛苦也能酝酿出甘醇的美酒,一切都看你是否能用淡泊的心态和生活的乐趣去包容。
又是一年芳草绿,读书令我们勃勃生机,令我们心生喜悦,使我们涵养品质,让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