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拖拉,就是战胜你的内心恐惧!

在豆瓣上,有一个叫“我们都是拖延症”的小组,组内聚焦了10万多拖延症患者。

10万这个数字虽多,却显然只是九牛一毛,因为真正的拖延癌大军,恰恰在生活中,在你,在我,或者可以说,大部分人都有拖延的毛病。

他们一面直面拖延癌,一面又在挣扎中显得那样无力。


拖拉,是缓解深层次的内心恐惧


我有一个阿姨,看见远处跳广场舞的大妈们,总念叨着要去跳舞。她说自己一直的心愿就是跳舞,结果以前没学上,现在每天也要上班,下班就要做家务,没时间去跳。

我问她:“周末有时间怎么不去?”

她要不说周末有事,要不身体不舒服,要不又下雨了,说来说去,总有那么多借口阻碍自己。半年了,她仍然站在窗边远望。


生活中,太多人都是如此。

说想独自旅行,拖了又拖,几年过去,现在仍还在计划。说好开始写作,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到现在也没有动笔。

说到底,大多数人的拖拉,不过是为了缓解深层次的内心恐惧,而产生的一种防备,抵御的行为。

不去跳舞,只是因为害怕别人嘲笑自己跳得不好,失去在别人心中的骄傲形象;不去旅行,只是害怕一个人应付不来旅途中的状况,甚至与家人失联;不去写作,也不过是害怕写出来没人看,或者被人笑话,从此打击了自己的自信心。

就像《战胜拖拉》里的尼尔菲奥里所说:

“最容易拖拉的人,即是那些最害怕困难、批评、失败以及担心专注于一个项目而失去其他机会的人。”


自我否定与厌恶,阻碍了我们的前行


可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宁愿抵御,也不愿前行。

真正的根源,就是我们自己——最严厉的批评者

你希望所有工作都胜人一筹,希望尽可能完美,而当结果与此相反时,便会自我否定,对自己心生厌恶。

你总想让准备工作更完美再开始,而最终目标的截止时间,却在你准备徘徊犹疑时,步步逼近。

你将精力围绕在那些看似重要的事情上,而对于真正重要的事情,却又视而不见。

于是,你陷入了一个怪圈。

吹毛求疵的要求——对失败的恐惧——拖拉——自我批评——焦虑并抑郁——失去信心——对失败更大的恐惧——更需要运用拖拉的办法进行暂时的逃避。

这个恶性循环,将你带入拖延癌的深渊,无法逃脱。


拖拉者与高效者的区别


而身边的高效者,他们的情况却截然相反。

我们总监,是一个93年的大帅哥。朋友圈俨然网红的秀场,一张张帅气的照片,赛马,酒会,射箭;自己亲手做的高颜值美食;家里精致又齐全的首饰盒以及书柜里整齐的书。

如果不是知道他和女友快结婚了,我都以为他是个gay,精致到不可思议。

但其实他工作非常繁忙,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看书,学习,列出一天要做的事,下班后即使加班,只要不超过9点,他便会去健身房健身。晚上回家,还会继续学习。这种情况下,他每天还能抽出时间陪伴女友。

如此高效的人生,果然优秀的人都是别人家的男朋友!


为什么高效者与拖拉者有这么巨大的反差?尼尔在《战胜拖拉》中总结到这样几点:

首先是心态:

拖拉者永远都充满消极的想法,他们常常想的是:“这个事怎么落到我头上了?”“这么难,我根本做不了!”

而高效者总是积极乐观:“这是一个新的挑战!”“这是一个提升的好机会!”

特别是在自我对话上,拖拉者常会说:

“我应该做”,“我必须完成”,“我没有时间玩”,“这个事情大且重要”。

而高效者却常对自己说:

“我选择做”,“我什么时候开始”,“我必须花时间玩”,“我可以先走出一小步”。

其次是规划:

总监总会在早上把每天的事情列出来,并把最重要的做好标记,同时做出逆向日程表,即首先罗列出截止时间,然后倒推出每个小任务完成的时间节点,由此安排监督大家提前完成工作。

同时,他很懂得劳逸结合。工作时全情投入,一旦与女友一起,他就全身心放松,周末也会一起参加休闲活动等。

就像大部分的高效者一样,他总是能够将生活与工作处理得有条不紊。

最后是恐惧处理: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当我们在工作上畏畏缩缩时,总监便严肃地说:“有什么可怕的?把恐惧的最坏结果列在纸上,最坏的都已经显现出来,你还怕什么?既然知道了最坏结果,就针对去做出预防的措施。”

因此,我们团队在他的带领下,总是能够提前做出规划,积极高效地完成工作,相比其他小组,工作效果的差距也渐渐显现出来。


说到底,我们拖拖拉拉碍于前行,就是内心深处的恐惧,使我们止步不前。我们在心里不断构建消极,否定的高墙,将自己远远挡在目标之外,难以跨越。

而总监之所以年轻有为,恰恰在于他的积极心态,对事情逆向的规划,以及直面恐惧的坚定态度与预防措施。

既然总监可以做到,为什么我们不行呢?

现在开始,写出你的目标,做出逆向规划,列出你最恐惧的结果,然后一条条列出预防措施,将损失降到最小。那么即使是最坏,又能坏到哪儿去?

告别拖延吧,从克服恐惧开始!


推荐阅读:

学了就忘?原来这才是最高效率的学习方法!


我是念默言,一只正在学写作的妹纸~

爱写作的小伙伴,可以看留言区我的联系方式~  么么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小米的《参与感》这本书已经出了很久了,看完后有点小收获,下面进行本书总结。先说明下,我不是打广告的,仅仅是些感悟。...
    吨吨儿阅读 452评论 0 7
  • memcached 有两种python库可供使用(python-memcached pylibmc): 在loca...
    xncode阅读 768评论 0 1
  • 小雯,大城市的土鳖一枚,生活在杭州,却从来没有进过银泰买衣服,没到星巴克喝过咖啡。 她在远郊的工业园区上着班,各种...
    琉璃铛铛阅读 268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