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在《毛公鼎》、《泰山石刻》《元桢墓志铭》、《九成宫》,各不同。字的背后是文化的传承,历史的积淀。从书法言,有法则法度。从“三观”上看,建立的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历史看,文字和政权息息相关,文字书写的是统治阶层的意志。哪个写着更接近意识的舒适度呢?哪个挑战认知?哪个更有意思呢?各有见解吧。
下图:《毛公鼎》的“皇”,看着像什么?从形状上看,白写成了眼睛散光,还是头上三根毛?抑或……。
从鼎的内容看,周宣王称颂其叔父协理朝政功劳,说明当时王者对权力的概念还没有比后代浓。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下图:泰山石刻中的皇,刻中称是李斯等昧死言,可见尊卑。秦统一文字,便于思想传播。自迄,皇恩势如江海浩浩荡荡。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下图:《元桢墓志铭》中的“皇”,看出了什么?上白下王,白中有刃。当时也是乱世,墓的主人是皇族,离最高权力近又受制,所以吗……
图片发自简书App
《九成宫》“皇”,代表着至高无上,坚不可摧。大唐盛世啊!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