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讲过课了!虽然只是学校内的比赛,但是也准备了一周。
还是选择了自己擅长的诗词《望天门山》,毕竟比赛,扬长避短不是嘛!
没有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想结合着单元主题,把多文本诗词渗透其中。因为要考虑单元主题“祖国河山”,所以原来想结合着语文园地的《早发白帝城》,一首是李白青年时期初出家门,一个临近暮年,结合李白的生平,把这两首诗串起来,加上其他特殊时期的诗作,稍加拓展,李白的一生,孩子们就能清晰的感知。
后来,考虑到单元主题,舍弃了上面的想法,先设置大问题,让学生圈画诗中的景物,理解诗意,结合动词,想象画面。之后进行质疑探究:“能不能把“日边来”换成“天边来?””之后点出“商相伊尹”的故事,出示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诗句,感受李白的抱负!之后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早发白帝城》感受李白的心情,之后对比两首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孩子们的发言可圈可点,最后总结出:都是山水诗,都是七言绝句,都是借景抒情。
引申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独坐敬亭山》以及李白行程图,激发学习李白诗词的兴趣。
学生的情绪,后半部分,意外高涨,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多,不乏一些惊喜之言。
评课时,戚老师提到“学生一桶水就能解渴,你非要给他灌三五桶,他会被灌死的!”
张校长第一次来给我评课,确实一针见血!他提到,大问题设计采用的语言,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些困难,结合课后题设计即可。学生的朗读虽然都有贯穿始终,但是朗读的情感还差点火候,必要的时候,老师可以范读,给学生做个示范,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但是多文本诗词这个思路,是个亮点!以后可以继续尝试!课堂上用20分钟进行第一首诗歌的解读,剩余的时间,用来拓展多文本诗词的相关内容。
评课结束,回到班级,随机对孩子们进行了调查“今天的课堂,你最喜欢哪个部分?”
有说喜欢“商相伊尹”这个故事的,有说喜欢拓展的两首诗歌的,又说喜欢幻灯片上实物图片的,更多的,是对李白行程路线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还记得,课堂结束之后,一群孩子涌到讲台上,看着地图上出现的地名,小杨指着“桃花潭”兴奋的说“桃花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在这里!”
还有的发现了庐山,大叫“看,望庐山瀑布是在这里写的!”
小王则指着一个地名,满眼冒光“我外婆家是这里的,老师,李白在这里写过哪首诗?”
我微信着看着他们:“今天的作业,回去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李白的诗词!”
从始至终,没有一个孩子喜欢按部就班的诗词讲解,而这,恰恰是老师们上课的重点。
诗词的诗意理解,其实借助注释、插图,必要时辅助视频展示,没必要抄写下来重点背诵,这样课堂无趣又低效。
更多的时间,拓展学生的视域,积累更多的古诗,岂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