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照书上的解释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看到这样的理解,让我想起了把那句“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翻译成“你要是不离开我,我就跟你同归于尽”的案例!智者在这里成了势利小人!对自己有利就行仁;反之对自己不利就开始不仁不义了?如果夫子认为这样就算是有智慧的人,那还能叫圣人吗?智慧成了见风使舵的小聪明!老爷子要是知道有人这样理解论语,不知道会不会气的活过来?哦,不会,老人家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但不能生气,道理还要讲清楚,其实老爷子说话很直,不必要拐弯抹角的故弄玄虚。“知者利仁”就是说智慧的人做的事情都是对“仁”有利的,前面说过仁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就像练内功一样,要不断地修炼(要学而时习之)才能达到。所以我们第二句连起来就很简单了;没有里仁的人,不可能安于清贫的处境;同样也不能长期保持处在安乐的状态,仁者因为一心利人,不为自己的处境担心,内心的仁德让他不论富贵贫贱都能安之若素,而有智慧的人,不论做什么事,都是为有助于仁德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