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关于煎饼大妈月入三万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刚听到消息时我大吃一惊,但没有多想,现在事情渐渐平息了,我却因为最近学到的新的思考方式有了另外的想法。
首先,我们要理性判断一下这个数字的真实性,计算一下,如果每月3万,就是每天1千,然后结合做一张煎饼需要的时间,每张煎饼的价格,然后算出要卖出的数量,可以算出这位大妈要连续做煎饼10小时并且不断有人买才能达到这个金额,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时我发现对于社会热点问题不同种类的人众说纷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人来解读:劳动人民,工薪族,职场新人,评论者。
01.劳动人民:吹牛,随口一说,维护自己自尊心。
02.工薪族:可能会哀叹自己在公司拼死拼活,收入还不及卖煎饼的(或者差距不大)。
03.职场新人:刚开始工作工资低而且发展较慢,可能产生消极的情绪。
04.评价者:各类鸡汤文,评论喜欢的争议话题。
很多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工作者都是拿着几千元的固定工资过日子,这种新闻一出免不了抱怨。对于职场新人来说就更是冲击不小,想想自己的可怜的工资竟然还比不上一个卖煎饼的。其实这类新闻屡见不鲜,什么北大学生卖猪肉啊,短平快的行业反而比学术类的职业更加赚钱。每次出来一次类似的新闻,读书无用论就甚嚣尘上。
但是我们要思考,读书真的是无用吗?那为什么还是那么多人选择往更高的学习领域攀登?为什么那么多不读书也能赚很多钱的声音出来,很多人并没有辞职呢?
我们常常用钱去衡量一份工作的价值,但是我们要思考,在一个普通员工在企业工作的和路边摊工资或许相差不大,可是除了工资,还有很多别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比如:
01.工作环境。一个是在舒舒服服的空调房,一个是在烈日炎炎或者寒风凄凄的灰尘中。
02.职业的上升空间。一个是可以凭着努力往上升的岗位升职路线,一个是一眼看到头的无限的循环。
03.学习的广度和进步空间。在企业里,你每天遇到的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也会快速成长。而在路边摆摊或者去工厂抹水泥就基本上是用时间,汗水换钱,很难有机会学习和进步。
还有,读书无用论是很片面的想法。学了拆书便签法之后我就明白,为什么之前读的那么多书都像过眼云烟,看完就忘,那是没有把知识内化,拆为己用。
想想北大卖猪肉的,联合猪场,只卖优质的,照样年薪百万,学到的知识和读书过程建立的思维方式是抢不走的,也是没有受到过教育的人无法比的。
所以,愿我们不要再听风是风,听雨是雨,而是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