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开始长跑的人或许都曾拥有一个让他们迈出第一步的契机,或是锻炼减脂对抗油腻、或是释放压力强身健脑、或是自我挑战想要追上年轻时的自己……
随着跑量积累、时间推移,能力会变强。耐力增加后,保持相同配速就会跑得更久;速度变快后,用相同的时间也会跑得更远。跑者会自然进入长跑阶段。
长跑并无绝对界定,田径比赛中常设的五千米、一万米、半马、全马可作参考。生活中的很多切实问题,也的确需要「跑起来」,积累足够的时间、尝试足够的「距离」才能解决。
完成:朴素的行动
怎样完成一次跑步?
选择一个终点,朝它一步一步跑过去,经过一段时间,到达。
只要终点和起点不重合,哪怕速度再快,也要经过时间流逝才能到,要等。
即使时间再短,想到就得跑,要有速度,快慢都行,否则就是静止的状态。
这是我们初中就学过的物理公式,
速度✖️时间=距离
这个朴素的公式给我们的启示是,生活中若想实现某个目标,
得有速度,也就是行动。动起来,一切的可能性才被开启。
得花时间,也即是耐心。行动了,时间的流逝就有了意义。
而其他因素,诸如长跑过程的枯燥与孤寂、对能否跑完的忧虑,亦或是做任何事时的杂念,都只是对完成一次长跑或者解决一个问题没有实质性帮助的「物理量」。于是简化,专注眼前每一步,静待时间带我们去终点。
迭代:递归的重复
许多次长跑后会发生什么?
每次跑步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若把「单次长跑」看作一个可重复执行的程序,每一次跑完后自己的身心,就是这个程序输出的结果。不管结果好坏,下次跑步时,也不可能再是本次跑之前那个自己的身心再次进入「单次长跑」这个程序重新执行一遍了。从这个角度看,跑步的积累,体现了一种递归的重复,也就是迭代。
单次跑步不会立刻改变我们,但多次迭代之后,却能慢慢改善我们的心肺、肌肉、耐力,直到某一天,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完成此前不敢想象的一次长跑。
递归的重复给我们的启示是,再复杂的结果,也可以通过不断迭代简单的事物而累积,甚至在某一刻,涌现出此前未曾预料的复杂。
每一次的努力,不需要多么巨大,事实上也不可能那么巨大。只要增益是正向的,只要重复的次数够多,就可能迎来拐点之后的爆发。
所以迭代的关键在于,增加每次执行的正向增益并坚持。
还原:拆解的要素
如何挑战一场马拉松?
独自跑到一定程度,便有了参赛来检验自己真实水平的诉求。一公里没跑好,明天再试一次就行了。可马拉松毕竟是一项耗时费力的极限运动,无法做到每天重复模拟。于是专项训练就把一个综合性要求较高的比赛中所需要的能力,拆分成不同的维度交由不同的训练课程来加强。比如长距离练习有氧耐力、间歇强度练习速度和爆发力、力量训练练习肌肉,等等。
当一个项目很大、很难,按照适当的逻辑,将其拆解成多项相对容易实现的小目标,再想办法逐一击破。这不就是工程学思维里面的「分解」吗。理想情况下,再难的问题,只要无限拆分,分解到轻而易举就能上手的小动作,我们就能完成从想到做的转变。
更进一步,哲学中的还原论(Reductionism)认为任何事物只要简化为组成元素即可被理解,任何复杂而较大规模的程序只要从简单的角度切入也是如此。所谓的分而治之、根因分析、模块化思维、OKR、SMART 原则等方法论,均是如此。
在暂不论「系统论」的条件下,还原思维的启示是,
能帮助我们克服畏难情绪解决实际问题,
能识别决策中的基本要素做出正确选择,
能通过对事物不同层面的研习理解总体,
能识别系统中的薄弱环节进而优化设计。
流动:持续的状态
跑过终点的一刻,是结束吗?
或许是,它象征着上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
可生活是一场连续的、动态的过程。真实的时间之河不会被人为设定的节点所切断。
不管是完成一次长跑,还是交付一个项目、解决一项问题,都是让自己的健康、习惯、行动、耐心等等身心状态持续优化迭代的里程碑而非生活本身。
人生旅途,里程碑让我们明白走过的路。但行路不是为了看里程碑,而是感受一路的风景。
参考与扩展阅读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村上村树,南海出版公司
《思考的真相》,李笑来,广东经济出版社
《开窍》,所长林超,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欢迎您点赞、转发、评论
如果觉得文章有用,请不吝点个关注
这将是对我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