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半夜,忽然醒来睡不着。好久之后才又入梦乡。却做了梦,在梦中梦见我己病逝多年的父亲。醒来,披衣而坐,看着酣睡中的可爱的儿子,沧桑和怀旧、感恩和惜福、辛酸和苦痛......复杂心绪、万千感慨,齐涌心头。
我的父亲生前是一个优秀的中学老师,在我少年时,我数十次听他的同事、同学、老师、学生、学生的学生、学生的家长、乡亲等 在人前人后称赞他治学严瑾、诲人不倦、关心学生、热诚待人、学识渊博,极善演讲,口才出众。父亲病逝前因一次病后声音己变得嘶哑。前来看望他的老师和学生背后都很挽惜,说他年轻时声音宏亮,在数千人的全校师生大会上作报告,不用广播,让学生听得入耳入心。他一生桃李满天下,为官为贵的不少,但他仍保持清贫乐道的气节,从不为个人事情去示好结交,别人请托他去找昔日学生办事,也婉拒。
父亲对子女既是严父又是慈母。学习上关心辅导,生活上无微不至。我在外求学,每次回家,父亲总是极其欣喜。总要设法买些好菜,(80年代中期我正当少年成长时期,那时每月吃上二三次猪肉己是难得)看着我们狼呑虎咽的样子他就很满足。母亲总在事后抱怨我们少不更事,抢肉吃,不知体恤父亲,让他多吃一点补补身子。其时,父亲常病,气管炎、哮喘己折磨得他身体消瘦。但作为父亲,他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不想让孩子在长身体时缺乏营养,影响学习和成长。我的功课成绩,父亲每月总要骑单车数十里去我所在的重点中学,询问各科的老师们。放假回来,也总督促我们积极完成作业,做好功课。他常要认真检查过后才放我和弟去玩。有空常吟古诗给我们听。记得有次他背诵清代袁枚的《祭妹文》,禁不住流下清泪。我那时少不更事,还问父亲咋哭了。及至成年,有次再读到袁枚的这篇文章,为袁枚对妹妹早逝的悲情感染,才深深读懂了父亲。“无情未必真豪杰,舔犊如何不丈夫”......父亲16岁时爷爷病逝,他身为长子,凭着念了几年的私塾,辛苦教书挣几斗米的薪水养活全家。(其时还有4个年幼的弟弟和妹妹)在他的影响下,我十二岁前就能背很多唐诗了。长大后,在回忆童年课业负担太重、家教太严的同时,也深深地体悟父亲的那份沉甸的父爱和望子成龙的殷切之情。
记得我初中时模仿朱自清的《背影》也写了篇《背影》,是写父亲的。班主任阅后大为感动,在全班声情并茂地诵读全文,诸多负笈求学的如我等乡下学子均心灵触动,我更是趴在桌上泪流满面......父爱如山,亲恩永铭,父亲在我幼小的心灵是如此高大,他冒雨送我看病,冒烈日酷暑为我送书送大米和蔬菜的情景,至今思来,仿佛如昨......
1994年,慈父病逝,此后的人生,我独自面对。在饱尝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之后,在历尽沧桑,艰辛坎坷之后,我深深体悟父亲的不易。他的博爱、宽厚、仁慈、无私,他的博学、勤奋、自强、自爱,还有他的清贫、乐道、为人、修身及同病魔顽强作斗争的不屈精神,是父亲给我留下的宝贵的财富。
“子欲养而亲不在”,及今思之,空余泪痕。想到父亲仅活了60岁,为病痛所苦,同疾病抗争了大半生,他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对子女是多么热爱,对事业对社会是多么热爱!“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饮水思源,亲恩难忘,我终生的遗撼是未让父亲在世享受到儿子对他的一点孝心,让他过上好一点的生活。假如慈父在世,看到可爱的孙子,他老人家有多开心!
多年未梦到父亲,也常未想起父亲,在反省、自责、不安的同时,心中默念祝福父亲在天之灵安息。
(注:作于 2007.11.03 )
附:
《祭妹文》
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是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日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目失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碟,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详,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已辰时气绝。四肢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
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矿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袁枚(1716-1797) 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钱塘人。他以诗闻名,创性灵说,多数作品抒发其闲情逸致。又能文,其文别具特色,是描写景物,叙事记人的散文高手。这篇《祭妹文》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表现了兄妹之间深挚的情感。另外作者的痛伤不单单是因为对胞妹的挚爱,还饱含着对她的同情和怜悯,对邪恶不公的愤懑,对自己未尽职责的无限悔恨,这使得文章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增强了震憾读者的心灵力量。被祭的袁素文是袁枚的三妹,名机,字素文,别号青琳居士。素文未出生时,其父母曾与高姓指腹为婚,高氏子成人后,却是市井无赖,极多劣迹。高氏提出了解除婚约,但袁素文囿于封建礼教,竟执意不肯。婚后,素文备受凌辱,终因不堪肆虐而返居娘家。自此忍辱含垢,年仅四十岁便凄楚谢世。
袁枚与素文是青梅竹马,文章将二人童年及至长成后的生活中的琐事,依时间顺序絮絮道出,确是白描的高手。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穿插交错,而且无不出之自然,恰到好处。近代评论家,将此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称为鼎足之三,不为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