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最“温柔治愈”的一首词,开篇两句便美到令人心醉,几乎人人都会背
唐诗宋词分享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看惯了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怀激烈,初读到这首温柔治愈的小词,很多人都会有惊艳之感。
其实这首词早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我们就学过、背过了。
但那时贫乏的阅历、奔忙的心境,是很难真正体味到词里的滋味的。
就像年少时的我,只单纯觉得词里的风景很美,很让人向往。
如今的我,却觉得这首词很温暖,是足以让人在困顿痛苦时、治愈心灵的那种温暖。
这首词大约写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奸佞中伤弹劾,被罢官。
从那以后,约有15年的时间里,辛弃疾都居住在上饶。
极偶尔去做官,大部分时间都赋闲。
无事可做的时候,他就漫山遍野地去看风景。
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就是在辛弃疾经过黄沙岭道上写下的。
这是一个夜晚,词人的所见所闻:
天边明月缓缓升上树梢,惊飞了原本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一阵清凉的晚风拂过,带来不远处的阵阵蝉鸣。
在稻花的香气里,青蛙不知疲倦地叫着,齐声喧嚷着,好似在欣喜地议论着丰收的年景。
抬头望天,轻薄的云飘荡着,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
山前下起了淅沥的小雨。
词人循路走着,脑海中仍记挂着那稻香阵阵。
忽然小桥一过,那座本以为还相隔遥远的林边茅店,原来已近在眼前。
像梦一般的,猝不及防。
但这是多么美、多么好的一个梦。
极浅淡的笔墨,极清幽的风景,与极安然的心境。
明月、惊鹊、清风、鸣蝉,这些都是很寻常的事物,但当它们组合到一起,却好似有了崭新的境界。
你好像能透过词句,看到一弯月牙,是如何一点点升上树梢。
温柔的月光,唤醒了栖息的鹊鸟。
鸟儿惊飞不定,盘旋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上。枝叶因此缓缓摇曳着。
然后晚风吹来,蝉鸣响起,在寂静的夜晚,不觉嘈杂,反而有无限清幽。
明月的“静”,惊鹊、鸣蝉的“动”,紧接着的便是稻花的“香”、蛙声的“闹”。
视觉、听觉、嗅觉,甚至清风拂过衣衫脸颊时的触觉,都有了。
一种名为“喜悦”的情绪,在词人的心里慢慢、慢慢晕染开来。
为这清幽明净的夜色,更为这漫村遍野的稻花香里,所承载的沉甸甸的期许与希望。
写下这首词时,辛弃疾正处于他一生中的风沙泥泞处。
征战沙场的梦想随着他的赋闲,变得越来越遥远。
曾经那些被宋廷委以重任的日子,那些意气风发、气壮如山的日子,好像冬日里奢侈的太阳。
低低的云层分开,阳光短暂地照亮了他的世界。然后云层合拢,阴暗而吝啬。
和心一样大的失落、愤懑、焦灼,住在他的胸膛里,好似无药可解。
可是,当他独身一人,走在这静寂的夜晚,走在皎洁的月光下面,走过一条又一条稻香阵阵的小路上。
他忽然感到久违了的宁静,心中一片澄澈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