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学校的文化是茁壮生长的状态
原绿色
2025年年初,有三件事触动了我敏感的教育神经。一是饺子主创和导演的动画系列电影《哪吒2》票房现象级飙升,“业余的”饺子怎么就胜过了无数“专业”的漫画家?二是春节晚会上人型机器人的热舞,没有特别耀眼学历的“中等生”王兴兴怎么就在人才济济的机器人领域脱颖而出了?三是梁文峰的DeepSeeK大模型横空出世,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新的技术会不会影响人类自身的“质量”和发展?
饺子、王兴兴和梁文峰,这三个不同行业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带给教育什么启示?
这是对“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的事实回应吗?
这样的答案(事实)又带给焦虑的家长和功利的社会什么样的思考?
人工智能时代的狼真来了!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总显得滞后于时代的教育会受到什么冲击,该怎么应变?
教育的本质是优秀文化的传承
当一切以金钱和利益成为人生和事物的唯一判断标准,功利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泛滥就成为理所当然而大行其道。
是教育的内卷蔓延到家长和社会,还是社会和家长的推波助澜加剧了教育的内卷?这个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复杂难解。
但不容忽视的是,面对教育的怪现状,状元崇拜、分数至上、名校情结、成功学、厚黑学、急功近利等等,造成的恶果就是学生的焦虑、抑郁、情感冷漠、幸福感缺失、社会交往的无能力、理想的虚无、生命的不珍惜、人生的无意义……
当然不能否定教育对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但直面身边成功或失败的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特别是屡见不鲜的年轻生命的轻易、廉价消散,很多人追逐的应试教育和所谓的成功名校,在明白人心里轰然倒地。
所有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所有人都在思考我们到底要什么,我们是要所谓的短期政绩、中高考的应试高手和学校、父母的虚荣,还是要孩子一生的幸福、人生长久的意义和价值?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教育的问题,深层次上看,是事关灵魂和价值观的混乱和无序。现象上看,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文化话题,是主宰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化的衰落和迷茫。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看,先产生了文化,然后需要把优秀文化传播和继承,就诞生了教育和学校。可以说,文化是教育的源头,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和途径,文化和教育双向影响,相得益彰,彼此成就。
教育固然有种种困难,但教育本身的工作和文化建设就是对社会的职责和贡献!
文化不是披在表皮华丽的外衣,是血脉中灵魂的生命气息
你的学校有文化吗?如果这样问一个学校校长,肯定会回答“有”,而且很可能还会马上说出一串光鲜亮丽的文化术语。
如果再追问,这些文化词汇是“自己”的吗?是生发于自己学校师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意愿吗?是自己学校师生坚信不疑,愿意用一生去践行的信仰和追求吗?那就可能会踌躇踯躅犹豫不决了。
整体来看,学校文化和教育教学行为“貌合神离”“魂不附体”的“两张皮”状况比比皆是,没文化、伪文化、假文化也屡见不鲜,学校文化的内涵和品质堪忧。
薄弱学校的薄弱是多方面的,但文化的薄弱是一定的,要么是文化的荒漠,要么是文化没有焕发应有的活力,变成了装饰和点缀。
大部分学校忙于“听将令”,上级的指示是学校行动的指南,行政命令让学校忙得团团转,文化变成了消防队救火般的“政令”,学校自身应有的文化渐渐和教育教学行为本身越离越远,变成千校一面,不分彼此。
学校文化不是装点门面的“外衣”,是深入学校血脉和骨髓的灵魂,是学校自觉自愿的一种价值追求、理想信念,是学校师生的一种办学主张和行动风尚,能够展现师生内在的思想品格和精神气质。
学校文化应该是一个“全息系统”,应该融入学校的每一个“细胞”。像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学校师生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反映出学校文化的品位。
学校文化建设不应该止步于学校文化理念系统上墙,形成文案,而应该是“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有自己的“头脑”和“心脏”,通过学校的血液循环把文化的养分和指令输入到学校的每一个“细胞”,让每一个细枝末节都是在文化的滋养和润泽下,变得有活力,有生机,能够发生“光合作用”,产生新的生命枝叶,形成自生长系统,发挥着作用。
学校文化的种子需要生命的萌发,向下扎根,向上生长,随着学校的发展慢慢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具体一点讲,学校文化要在学校规划、课程建设、课堂教育教学、评价、活动等等方方面面起生命的润泽和“生化”作用,让师生智力和思想得到发展,而不是一般装饰,表面上看起来很繁荣。
规划纲要是学校文化引领的方向和路径,课程是学校文化发生作用抵达彼岸的桥梁,课堂是学校文化传递和生长的田地,评价是学校文化生生不息的助推器和催化剂,活动是学校文化表现和生长的舞台,学校环境和生态是学校文化的大气层和养分……
也就是说,学校文化不仅是那些刻在灵魂上的格言和文字,还要在每一个教育教学的“细胞”上展示灵性,放射光芒!
文化有活力,学校有品质。
学校文化建设怎么样才算符合育人的文化,怎么样才能传承和发展人类的优秀文化,怎么样才能让人类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发展得更好更先进更优美,进而对学生、家庭、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好的贡献?
高品质学校的文化是生长的状态,绿油油翠生生,娇艳欲滴,生机勃勃。有生命的气息,有生命的温度、个性和风格,也有生命的意义和贡献。
高品质的学校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埋下了符合人的发展和成长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的文化种子,所有教育教学行为都是在比较科学的教育主张指导下有序进行,弥漫着文化的味道,像文化的种子在生长,在开枝散叶,吐纳呼吸,光合作用,活力四射。课堂上,教风、学风在师生的互动中是那样的灵动,活灵活现,朝气蓬勃,充满生命勃发的气息。课程,也是一种节节向上的阶梯,如灿烂阳光、和风细雨般滋养人心,润物无声。活动,也如流动着的河流,波浪前进,散发着青少年的活力和味道。评价,也像春风吹拂麦苗,张扬着麦苗的青翠和生机……
文化自身也像时间河流中的鱼,有着自己不变的生命“基因”,但也随着水流游动,也要不断长大。即便是时事变迁,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也能够踏着时代的节拍进行迭代升级,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百年名校就是这样在“坚守”自己的“本真”中练成,也是在“生长”和“创新”中发展的。
早在2014年,我就思考“互联网时代”对教育世界的冲击,联系教育现实中人本身被忽略而引起的种种问题,结合教育的终极目标,提出“为了师生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这个相对深刻而前瞻的“人生教育”课题。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研究发现,让人首先成为人,成为有人性、人格和人品的人,成为优秀的人,成为有人类优秀文化基因的人,越来越显得坚定和重要。
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开展的“高校引领中小学高品质发展”项目,从学校文化的现状调研和迭代升级建设入手,进而以文化为统领,逐步帮一线中小学进行课堂、课程、评价等方方面面提质改造,发现了普众学校文化的特点和问题,内涵提升的路径和方略,逐渐形成了一套学校高品质发展的思路和主张。那就是,建设生生不息的学校文化!
这些探索,意在帮助学校建设生生不息的学校文化,让优秀学校文化焕发应有的活力,发挥高品质教育的效能,培育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我们热爱和生存的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本文发表于《河南教育》基础教育版202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