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精神生活

      早晨碰到老友,闲聊中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让我感慨万千。“艺术活动让学校有品位,体育活动让学校有活力。”晨走中我始终慢嚼此语,联想学校教育活动。

      躺在床上,又翻开了朱永新先生的《走近最理想的教育》,恰好读到了他对新教育的阐述和对阅读的论述,我豁有所思,艺术、体育、阅读不正是现在好多学校奔走的三驾马车吗?去年冬天在兰州学习时,看到好几个学校都在实施“新教育”,只是略微交流了一下。《走近最理想的教育》就是对新教育理念的全面概述。

      书中写到,教育本来就是应该让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让人类不断的走向崇高,这是教育的最重要的使命。而我们却背道而驰,在教知识,在改变学生。

    书中写到, 新教育实验着眼的是人的和谐的发展,长远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所以实施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既规划了学校的发展蓝图,又确定了实施路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考虑。

      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曾经讲过,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提供的图书,那就是教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书中写到,一个人的精神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当我们离开母体的时候,我们躯体的发育靠什么?靠最初母亲的乳水的喂养,以后靠我们每天的食物。而精神呢,精神的成长不可能从父母那里遗传的,需要我们每一代人重新开始学习,精神是不可复制的,这学习的过程本质就是阅读的过程。学校教育就好像母亲的乳水,在我们人生的关键时期,它能给我们营养和滋润,但是到了两三岁以后,如果再吃母亲的乳水,那么这个孩子一定是营养不良,身体发育不良,你需要主动进食,汲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精神的发育也是如此,一个仅仅读教科书的学生绝对不是一个发育优良的学生,他就是一个精神发育不良的孩子,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与他们的阅读都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想想我们的阅读教学,虎头蛇尾,开学抓得紧,设区域,置资源,活动推动,制度保障,却没有效果的评价与激励,结果是事倍功半。

      艺术与体育是滋养心灵、强健体魄的双生花。艺术活动,如春日里的绵绵细雨,浸润着师生的灵魂。无论是琴键上流淌的悠扬旋律,还是画布中跃动的斑斓色彩;无论是舞台上灵动的舞姿,还是诗词里隽永的情思,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师生的审美格调,让师生们拥有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高雅品位,让心灵在艺术的熏陶中愈发丰盈。

      而体育活动,则像盛夏里的烈烈骄阳,点燃我们的激情。绿茵场上的奋力奔跑,篮球架下的跳跃投篮,跑道上的风驰电掣,运动场上的每一次挥汗如雨,都是对自我的挑战与超越。体育不仅强健了师生的体魄,更赋予师生们蓬勃向上的活力,培养大家团结协作、奋勇拼搏的精神,让校园始终洋溢着青春的朝气与力量。

      有人说,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学校就是领导的复印件。这句话,虽片面但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也道出了学校发展的不科学、欠规范,人治大于“法治”的发展现象。

      阅读能丰盈人的精神世界;艺术能提升人的生活品位;体育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增强人的活力。愿我们在艺术中沉淀修养,在体育中绽放光彩,在阅读中充实生活,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校园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