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上班后的第一个周末,带着母亲去看望她的姐姐妹妹,我的姨母。不知道在母亲不善表达的情感世界中,分别了几十年不见的亲人再聚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母亲年轻时受过太多苦,没见过自己的亲生母亲,姨母被带离身边时,母亲尚是襁褓中的婴儿,记忆中她从没有向我们提起过她的童年,想必也没有多少的快乐可言。我记不清是自己真实见过还是脑海中凭空生出,记忆深处常浮现那个大集体大生产队年代里,母亲单薄的身躯拖曳着平板车的身影。小时候,父亲远在十几公里以外的地方上班,母亲读书不多,唯一能做的就是陪伴,第一天上学是母亲用“二八自行车”送我去的学校,我童年印象中最深刻的片断记忆是母亲夜夜在灯下伴我读书写字的情景,我有写不完的功课,母亲有织不完的毛线衣。常常是夜深人静一盏孤灯,有时太困了她会坐着打个盹,醒来看我还趴在灯下,便嘱我做完功课早点休息,睡觉之前先去刷牙。我6岁那年生过一场大病,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是积食、发高烧、起水痘这样的病症,只是那个时候医疗水平远没有现在这样发达,人们的医学常识也不像现在的人掌握这么多。母亲背着我四处求医,医院、小诊所但凡有能医人的,一个都不放过。由于长期得不到对症下药的治疗,发烧退了起、起了退,水痘一直下不去,一直处于浑浑噩噩的半昏迷状态,高烧时上下两个牙床不停的微微磕绊。方园百里的“神婆子”都被母亲找遍了,直到现在我都清晰记得一块红布烧成灰做成“神符水”的滋味。
母亲其实是不迷信的,但她内心敬畏,相信一切美好的愿望。哪里有寺庙做法事,都要带我们去祈福、去“钻关”,她相信在和尚们诵经的时候,从佛前摆放供品的桌子钻过去能消灾祛病。在我们年龄大一些不愿再去参与这些事情的时候,她仍然独自排着长队去领一个佛前的供馍回来分给我和弟弟,就算只能拿到一小块,我们一人能吃一口也愿意,因为她相信吃了供馍能消灾祛病。
中学时读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觉得朱老总那勤劳一生的母亲的形象,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像极了我的母亲。之后的人生中,遇到很多身边同学的、朋友的母亲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事例,虽然不是我的母亲,但每知道一丝一点,总能让我心中庄严,肃然起敬,令我总想通过某种语言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母亲的勤劳是任劳任怨,付出又总是默默无闻,情之至深,却从来淡然。我试着理解母亲心中对亲情的认知,却始终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用以表述。
如今年轻一代,没有80后这样的人生经历,平淡安逸的人生,遇事不愿思考的惰性,不会感恩和不知感恩的生命意识,让他们很难理解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感情受利益关联,不能推己及人,对待自己的父母能保持初心不改一成不变已经很不容易,对公公婆婆、岳父岳母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已经很难做到了。在现代社会关系中血浓于水的亲情远不及久远之前那么有聚合力,亲兄弟亲姐妹一旦成人,各自嫁娶成家立业,若各自遇人不淑,再加上世道绕缡、人心不古,从此日渐生疏断了联系,之后成为陌路都是常有的事情。
对于亲情,我们可能越来越失去传承。我常杞人忧天,惦记续写家谱这件事情,可能是因为看到太多亲情淡漠的一种焦虑。不想我的兄弟姐妹们,我之后的小侄子、小外甥们沦落到“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境地。家谱是中国人血脉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亲我者,我亲之。”人只有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母亲的亲情观可能是陪伴、可能是守护、可能是追念。不管是什么,为人子女,要做让母亲内心温暖的事情。希望我的母亲、姨母,天下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平安快乐,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