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文明时代,人工智能、物联网、VR技术正逐渐影响我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人类社会也得益于互联网的助推,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个体的人,也因为充满科技色彩的文明进程变得越来越自由。可以说,现在的时代,是一个每天一睁眼都能看到新生事物的时代。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不可能“岿然不动”。且不说“互联网+教育”如火如荼的开展,各种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是不断更新换代。
2035年的江苏教育,学校作为承载教育功能的重要场所,不仅在各种理念和技术融合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因为“人”的自由得到张扬,对于“人”的关注也更要落到实处。
对“人”的关注落到实处,首先要回归教育的常识。关于教育,有太多的论述,为不少人推崇的是引自爱因斯坦的那句: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其实,关于教育,很多人想到的就是两个方面,教书和育人。这样的表述何其简单,就当前火热的核心素养而言,其最终获得同样离不开教书与育人。回归教书育人的常识,需要的是所有教育人尤其是教育管理者对于教育的冷静思考。因为常识之一就是要抵制“教育的污染”(顾明远先生语)。我们都知道教育是“慢的艺术”,有着内在的规律,是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只是如今的教育生态中依然存在片面追求“教育GDP”的现象。片面追求短期教育成效的举措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造成影响,但以牺牲儿童身心健康和学习兴趣的教育方式最终伤害是孩子,也会影响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方向的追寻。
对“人”的关注落到实处,还要全社会在观念上有所改变。如今不少人存在这样一种思想:孩子交给学校,一切都是学校负责。且不说教育的合力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作用,单就从责任主体来看,学校无法承受这样的责任。因为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学校作为具化的“教育形象化身”也自然受到各方关注。一方面,现在的不少学校在努力尊重、信任、理解每个孩子,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为了学生全面的发展,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综合实践类活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开展。可以说,当下学校对于学生的解放在尽着最大的努力,在分数和素养之间努力进行着平衡。可是,责任背后的压力又促使很多学校不敢完全放开手去践行办校的理念,因为稍有不慎很可能使得先前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可见,社会的宽容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改革的力度。社会对于学校的观念更加理性、客观一点,态度更加宽容大方一点,学校就能容易放开手脚,将前行的步子迈得更大、更稳健一点。
对“人”的关注落到实处,也离不开教育者对资源的灵活运用。当前,课程整合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也是教育生活化、可持续化的必然趋势。正向人的成长需要多种营养一下,教育也应当跨界生成。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的学校,教师就不能单单成为既定教育资源的使用者,而应该成为教育资源的构建者、生成者。无论是“生活即教育”还是“教育即生活”,都旨在说明教育和生活之间存在共通性,是相关联的。学生作为社会人和未来社会的主人,需要有“社会气息”的学校教育作为其走向社会的铺垫,对于教育者而言,在生活中找寻教育的内容并且将已有的教育内容在社会层面进行“反刍”就显得异常重要。于教育者个人而言,这样的方式也是实现其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
对于2035年江苏教育的期盼,是对“人”得到更全面关注的期盼,是对依法治校全面贯彻落实的期盼,是对校园欺凌等不和谐因素彻底消失的期盼,是对于完美教育的期盼……我们理想中江苏教育的模样,就是我们心中教育梦的模样。这个梦的实现需要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教育人共同努力和躬身实践。梦在未来,但是改变的步伐却在当下。套用一句网络熟语——你怎么样,教育便怎么样;你是什么,教育便是什么;你有光明,教育便不再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