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今天我们也一样在追逐,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咿呀学语的婴儿被送到早教班,接受统感训练,学习所谓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所谓应懂应会的知识;幼儿园里更是介入了小学阶段的知识内容,为小升初早作准备;升入小学,周一到周五学习巩固课内知识,有限的周末也被形形色色的兴趣班占据,美其名曰培养综合素质;初一开始准备中考,考不上好高中,人生的竞争优势就丧失一半;高一呢,孩子们自己都不敢怠慢,因为高考近在眼前,为了多年的努力不付诸东流,一定要在最后三年打好攻坚战。转眼间,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婴儿转眼变成了大学生。
没有一项研究表明,这样的培养方式能造就天才,成就少年英雄。很不幸的是,事实证明,此法炮制出的大学生,大多创新能力低下、没有研究后劲、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堪忧、往往比较自私、同时又深深地不自信。然而,在父母的辛苦栽培下,他们无一例外地失去了快乐的、能和大自然新密接触的童年时光。
都说自古英雄出少年,不错,历史上涌现出了“宋朝文彦博,幼儿时有浮球之智”、“司马光有破瓮救儿之谋“、“汉孔融,四岁让梨,懂得谦逊之礼”、“晏殊7岁中进士”、“王勃13岁写《滕王阁序》、放牛娃王二小、救火英雄赖宁。在中国如此,在国外也不乏其例,天才的大数学家高斯三岁自学计算,布鲁塞尔第一市民于连,17岁时便成为了法国的女英雄的圣女贞德等等。那么,为什么千千万万的父母含辛茹苦,却并未成就孩子成为少年英雄?我们来看一看,追寻每一位少年英雄的成长足迹,我们不难发现,要么他们拥有独特的成长环境、特有的遗传基因、要么拥有难以解析的独有的天才逻辑。事实研究表明,无论古今中外,层涌现出多少少年英雄,要是和同时代的总人数相比,那真是浩瀚星河,寥寥无几。苍茫宇宙中,茫茫人海里,普通人占最大比例,普通人应该有不同于少年英雄的生活轨迹。
我也说英雄出少年,但条件是有坚强和毅力相伴。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出现了很多名抗震小英雄,他们的年龄也都才十几岁。当年9岁的许中政,是四川省成都市江堰市新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被埋在废墟下后,受伤了,但他忍住不哭,而且还鼓励附近的同学们,要他们坚强,鼓励大家想像他们是在黑暗的环境里玩瞎子摸人的游戏。特别是在获救时,救援队损递给他两瓶水,他把水递给了其他同学,自己则使劲地舔着干渴的嘴唇。
2017年5月12日,徐州正式穿上军装,热血燃烧在胸腔整个胸腔,成为一名迷彩叔叔。而那年,2008年5月12日,在青川,他刚进入初二,青涩写满了面庞。是一位赈灾的迷彩叔叔激发了他的“‘洪荒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