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改变提问,改变人生》,我的思绪如被投入湖心的石子,荡起层层涟漪。我开始审视自己是否深陷评判者模式的泥沼,是否被敏感的杏仁核裹挟,让生活蒙上了阴影。
作为家长,我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确实常不自觉地滑向评判者模式的边缘。那是一个普通的夜晚,约定的入睡时间悄然而至,我提醒孩子们准备洗漱,便一头扎进自己的洗漱流程。卸妆、洗眼、敷面膜、洗袜子,一套繁琐的程序让我与孩子们分隔在不同的卫生间,互不干扰。按理说,他们应比我更早完成洗漱,可当我收拾妥当,却发现他们仍在嬉笑聊天,丝毫没有躺下的意思。
怒气如脱缰野马,在我胸腔内横冲直撞。我疾声质问:“洗漱好了没?这都几点了!还不躺床上!” 孩子们被我凶神恶煞的模样吓得呆若木鸡,委屈在眼眶里打转。我满心愤懑,只觉自己苦口婆心的劝告被她们抛诸脑后,对她们的 “不懂事” 气恼至极。
回到房间,我试图平复情绪,却辗转难眠。困意被愤怒驱散,我起身去晾衣服,却意外发现洗衣机内空空如也,晾衣架上,孩子们的 “作品” 一一陈列:衬衣没抽袖子,背心反挂着,T 恤皱巴巴。原来,她们晾完衣服才去洗漱,我竟如此武断地定下 “磨蹭” 的罪名。
我轻轻踏入她们的房间,黑暗中,小宝低语:“妈妈,我刚才去厕所了。” 我柔声问道:“衣服是你们晾的吗?” 小宝回答:“是我和姐姐一起晾的。” 大宝也动了动被子,轻声附和。我满心愧疚,向她们道歉:“谢谢宝贝们,妈妈错怪你们了。” 孩子们宽慰我:“没关系。”
这一刻,我如梦初醒。我陷入了 “孩子磨蹭” 的预设,由她们聊天推导出磨蹭,继而认定她们不听劝、不懂事,威胁健康。可晾衣这般对大人简单、孩子却不易的家务,她们默默完成了。我那易怒、皱眉、紧绷双肩的评判者模式,在此刻被照得一览无余。好在,我及时拨乱反正,向孩子道歉,保住了亲子沟通的通道。
回忆汹涌而来。小时候,过年家里高朋满座,妈妈在厨房焦头烂额,年幼的我想帮忙,却被以 “碍手碍脚” 为由赶去桌边等候。我乖乖坐着,等妈妈一起动筷,可妈妈忙得满头大汗,客人早已开吃。叔叔 PURE-5 提醒妈妈我粒米未进,她催我快吃,我却满心委屈,泪水决堤。妈妈只顾给我擦泪,让我别哭,过年哭不吉利,我只能把心酸咽下。
那时的我,多像如今的孩子啊。她们看着我忙碌,心疼化作晾衣的行动,想给我惊喜。我却用评判者模式的棱镜,误解了她们的善意。
我深知,要成长为更好的自己,需在生活细节里反复锤炼。当怒火涌起,提醒自己深呼吸,别急着下判断;皱眉之际,换个角度,或许孩子有难言之隐;肩膀紧绷时,不妨松肩沉思,给孩子也给自己一个解释的机会。每一次觉察,都是向学习者模式迈进的一步;每一次共情,都让亲子关系更紧密一分。
育儿之路,是我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旅程。我愿在这旅途中,不断反思、调整,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每一个平凡又珍贵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