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的创意学》这本书是师兄推荐的,看完后感觉对底层思维很有帮助。
名义上教的是创意学,实则是生活。
沉淀、积累+刻意的方法 和李笑来书中以及 《精进》中的核心很接近。
以下是一些截取:
终于,我们变成受过良好的专业技术教育的、知道怎么工作却很不知道怎么活的人。多数人甚至没意识到这是个问题。
工业革命以来,人活在社会上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追寻生命的意义,或者怀疑存在的价值,而是为了创造经济价值,赚钱。
我们被困在一种奇特的两难困境中:没有人教我们怎么活,也没有人认为谁该或谁能教谁怎么活,而怎么活,就是培养智慧的开始。没有这个,更不用提培养创意
“智能”经常和“知识”混为一谈,但两者明显不同。对我来说,“知识”是信息的累积,“智能”是“知识”的妥当运用。更进一步说,智慧是一种“感知”的能力,让我们洞察人、事、物的真面目,以及其间的所有关系。
三毒之中最不容易注意,但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动机”。因为改造动机,就能直接影晌习性,习性又能够对经验的累积发挥即时而明显的作用。
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如此,对于不在自己观念范围内的东西,往往看不到。
倘若能去除标签,事物的原貌可以暂时还原。倘若能去除标签,悬置概念,将使事物单纯、纯净。在去除标签这短短的时刻中,我们可以看到事物的原貌、事情的真相,超越标签、超越概念,我们解放事物,因为它再也不霈要符合观念和标签加诸给它的期望。
在去除标签的过程中,也重新显现事物的可塑性。去除标签让事物不再受限于固定的意义和期待,充满各种可能性,因为当我们能看到事物的纯净原貌,意味着事物被解放,这时它就能和任何事物联结,而不只和标签所指的事物联结。这完全符合创意的运作。
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请教创意。他强调,创意就是需要空间。这空间在佛教心理学称为第六识和第七识之间的裂隙。在这裂隙中,偶尔会露出这种内在空间。
佛法用八种意识来说明人心的运作方式。① 前面五识就是感官意识,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第六识就是一种单纯的觉察能力,也就是在前面五识感受到事物时的觉察力。第七识是接下来一刹那间所发生的事:纯净的觉察和心中其他的概念思维联结,这就产生思想,外在的事物对个人开始产生意义。这是好恶形成的时候,这时情绪附着在感官之上,这就是贴标签。第八识叫做“阿赖耶”,是一个神秘而庞大的储藏室,“印象的存放处”,这是我们所谓的内心电脑的档案柜,也是创意神秘源泉之所在。有人把第八识比喻成西方心理学中的潜意识,尽管学者说法不一,但可以笼统地这么说。
我们的心执著于自我的概念。越是执著,接触外界事物的时候越快将事物和自己联系起来,将事物和自己的好恶,以及预设概念联系在一起。我们本能上想将所见之物据为己有,这不是强盗行为,而是我们在概念上忙着将自己附着在所见的物上,让心与物连在一起。因此,所有人、事、物,不再是人、事、物本身,都附上了我们自己的概念。
我们要培养看见事物原貌的能力,尽量延缓贴标签的时间,这就是改变“如何看”的核心方法。如果能去掉日常事物的标签,我们就有能力去掉更复杂事物的标签与概念,好比说人际关系、组织,甚至概念本身。当心中没有偏见,生命就是开放的。当我们没有偏见,一切孕育在事物之内的可能性都会显现,任何事物都能顺利和其他事物联结,我们自然就能产生创意。
们其实大半辈子都是在用既有的方式看世界。这个方式是日积月累而成的,久而久之,事情的原貌渐渐离我们越来越远,最后,我们甚至可能不认识它了。对人也是一样。可能从认识一个人的第一秒钟开始,我们就用上了偏见过滤器。久了之后,他被我们的过滤器不断扭曲变形,直到面目全非的地步。真正的他消失在我们的过滤器之中。
放下,才看得到。放下概念,放下自己,就能直接穿透事物,看到原貌。
要放下自己非常困难,但必须全力以赴,因为一旦成功,放下自己的同时,也放下了预设概念和判断。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客观事物和主观意识平等的平台,在这平等的平台上,没有任何添加物,我们可以真正看到事物的原貌。这对任何创意工作,不论艺术、科学,或者企业上的创意题目,都有奇特的效果。
我们在生命中也可能犯下同样的错。缺乏这种分析能力,看到的世界变成自己心中不断投射出去的偏见。看人的时候,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好恶,而不是那个人。许多恋爱都是从这样的瑕疵开始,恋爱中的人看不到也无法感知到他真正爱的是谁。
但是即使一直做,也有不成的时候。在这时候更痛苦,因为这么努力都无法将心中的想法付诸于作品,此时痛苦是加倍的。这时要放松一点,回到创意金字塔的基本精神,重新审视自己的创意。这意味着利用“如何看”的方法来归零,重新检查这个作品的原始意图、原始动机。有时候这么做,才会发现自己的原始动机非常不清楚。不清楚的意图,如何转化成清楚的形体?在过程中当然会出现瓶颈。此时,我们就可以知道要努力修正的,是创意金字塔左边的问题。
在重新审视的过程中,也可能发现自己的原始意图太高,远超过自己的能力。或是反过来的状况,看到自己的原始意图并不怎么样,所以怎么做都做不出像样的东西,原来自己的低潮和瓶颈有很大关系。这两种情况下,最合理的做法就是放弃这个创意。这么做并不可惜,创意金字塔左边出了问题,影响右边做不出来,不做也罢,让经验累积成未来更好的作品。
要想发现这一切,就必须回归到自己最原始的创意源头
创意的道路,艰辛而孤独。但创意所给予的收获大过人世间多数其他活动。只有做自己,才能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做自己与“利他”、“利己”的对比并无冲突,我们可以尽量去做自己,同时创造出“利他”的作品。“利他”的作品还是会盖上作者独特的个人印章,这是无法也无须避免的。
只有慢慢重新认识自己,才能走向创意之路。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可能不容易,跟重新学会如何看这个世界一样。但学会之后,你就不是过去的你,这个世界也不是过去的世界。你的价值观不同了,或许对别人来说,你变得更不可理解,那是因为你登上了更高的观景台,用不同的视角看世界。而这个观景台不管位置多高,它的底部还是深深地埋在人类共同的神秘源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