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1周五晴Day274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 D417
《孟子》告子下
三
【原文】
宋□[1]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2],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3],我将见楚王说[4]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5]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6]。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7]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8]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注释】
[1]宋□(kēnɡ):战国学者,主张和平。
[2]石丘:地名。
[3]构兵:交战。
[4]说:劝说。
[5]遇:说而相合。
[6]指:同“旨”,大概,大意。
[7]号:提法。
[8]终:尽。
【译文】
宋□将要前往楚国,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碰见了他,孟子说:“先生要做什么去?”
宋□说:“我听说秦楚两国要交战,我想去面见楚王,说服他罢兵。如果楚王不高兴,我就去面见秦王,劝说他罢兵。这两个国君肯定有一个会被我说服的。”
孟子说:“我不想听您的详细计划,不过我还是想听听您大体的打算。您将要怎么做呢?”
宋□说:“我打算用交战不利的一面来劝说他们。” 孟子说:“先生的志向很远大,先生的提法却不可行。先生用利益来劝说秦、楚两王,秦、楚两王因为有利益才会高兴,这样也就能够让两国国君罢兵,军队的将士们也会因为休战的利益而高兴的。当人臣子的,抱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国君,做儿子的抱着利益之心去服侍他的父亲,做弟弟的抱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兄长,这样一来,君臣、父子、兄弟间便会抛掉仁义,而抱着利益之心相交,这样做国家还没有灭亡,这是从来都没有过的事情。若是先生以仁义的道理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仁义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仁义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之间完全去掉利害关系,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是没有过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说利益呢?”
【解析】
这一篇和孟子劝说梁惠王时的观点有些相通,主张仁义才是上策。在孟子看来,同样的结果,可能源于不同的出发点,所以君子也应该将自己的动机问题重视起来,不可以利益为中心,而要以仁义说服为主。
四
【原文】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1],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2],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3],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释】
[1]乡道:向往道德。乡,同“向”,向往。
[2]与国:盟国。
[3]强战:勉强作战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现在那些侍奉君主的人都说:‘我可以为君主开辟土地,可以充盈府库。’如今这些所谓的良臣,都是古时候所说的残害百姓的盗贼。君主不向往道德,不立志于仁义,而让他富足,这和让夏桀富足是一样的。(他们说)‘我可以为国君交接盟国,每战必胜。’现在所说的良臣就是古时候残害百姓的盗贼。君主不向往道德,不立足于仁义,他们却要强求为他作战,这是在辅助夏桀呀。顺着今天的道路,不改变今天的习气,即便把天下给他,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
【解析】
本篇主要进行了良臣和民贼之间的对比,也显示出孟子重民的思想。作为臣子,一定不能担当“辅桀、富桀”的恶名。只有让国君往仁义之道上行走,才是臣子该有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