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看了水湄姐的公众号文章《1天看1本书太难?那就1天看10本吧!》,感觉醍醐灌顶,刷新了我对读书的认识。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也去学习了一些读书的方法,知道了虚构类书籍和非虚构类书籍是不能采用一样的方法来看的,比如说虚构类书籍就不适合跳读,不适合看目录选择性来读,而非虚构类书籍就可以采用跳读和精读,选择对自己有用的章节来阅读。
但是,拿到一本非虚构类书籍的时候,还是会习惯性的从第一页,一直看到最后一页,如果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就会心里特别难受,感觉自己好像不适合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
这样子读书可能会导致两种后果。一,错过一本好书。因为很多书前半部分可能在阐述理论基础,这部分会比较枯燥,如果不是去研究了,其实对我们解决问题没多少用处,如果看到这部分,因为太枯燥了看不下去,从而错过了书的精华部分实在是太可惜了。
二,可能会让我们对看书产生巨大的挫败感,因为你会发现很多书都会这样,看一半,翻几页就搁置再也没有拿起来过,这样的书越多,越会影响我们后面读书的兴趣和信心。
看了水湄姐的文章以后,彻底的改变了我的这种想法,她说书不一定非要看完,尤其是非虚构类书籍。那应该怎么看呢?
首先,在读书之前,我们需要想清楚看这本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终极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
如果是一本虚构类的书,那可能是为了打发时间,比如说看一些小说,故事什么的,这样的书呢,那最好的姿势就是被它牵着鼻子走了,跟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往下看就行,如果跳读,一下子跳到后面把结尾看了,可能前面都不想看了。
而如果是一本非虚构类的书,那可能我们需要的就是从书中获取知识,来解决我们思想上或者生活中的问题。那最好的姿势就是带着自己的问题去书中寻找答案了。
在开始看书之前,先想清楚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好用纸笔写下来,以免开始看书以后忘掉了。然后快速浏览书的目录,从目录中大慨过滤出可能跟自己的问题有关的章节,勾选出来,然后重点阅读这几章,看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写的内容跟自己的问题无关,那么要果断放弃,开始下一章,同样的方法,看完所有勾选的章节,并将找到的答案记录在问题后面。
水湄姐用这种方法,可以一天看十本书,当然是主题相关的书。同时看十本书和看一本书,不同之处在于,可能找到的答案更全面,他们中有相互支持的,也或者有互相冲突的地方,就相当于找了十个老师同时给自己讲解同一个问题,让他们各抒己见,而你要做的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就是现在非常推崇的主题阅读了。
其实不管是看一本书,还是看十本书,最重要的是随时记着自己看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缓解知识焦虑,为了学到知识而看书。
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而人生苦短,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只能是徒劳无功。想要学完所有的知识是不可能的,而幸运的是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学完所有的知识。因为学习的终极目的其实是为了提升认知,解决问题。如果为了学习而学习,必将因为学不完的知识而徒增烦恼。
想通了这一点以后,发现自己突然之间非常释然,前不久还想在2018年立个目标,一年要看多少书,一个月要看多少书,每天要看多少页,现在想想这样做可能有点本末倒置,为了看书而看书,并没有把自己的问题放在前面。
正确的思路应该是,今年想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比如,一,如何做一个好的助教,从而快速的晋升到班主任?针对这个问题,我需要做哪些工作,看哪些书?可能需要更加了解班班助教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针对这些职责和流程,我需要在每一步,怎么做才能做的更好。再者,可能需要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那么我就需要看一些关于沟通聊天甚至心理方面的书来看,从而解决如何与人良好沟通,快速建立信任的问题。
二,如何更好的分析公司,提高自己的投资收益?针对这个问题,我需要做哪些工作,看哪些书?可能我需要的是,更多的运用已经学到的股票分析估值的知识来对公司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且投入一定的资金来检验自己的分析结果。可能我需要更多的看一些理财方面的书,来建立更系统的认识。
当我以尝试问题为目标导向去思考时,发现看问题的方式完全不一样了。我不再焦虑自己一定要看多少书了,因为有的问题可能并不是看书就可以解决的,而需要去实践,去行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知识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要做知识的主人,而不要被它所奴役和控制。因为不能拥有更多的知识,从而产生焦虑,就是被知识所控制了。
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或许也需要这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