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读书风潮逐渐复兴的当下,似乎谁都可以开始写书。无论是高产的东野圭吾还是遍地的网红作家,只要文字能够出版成册,总会有读者买账。但要说有哪位作者的新书还未推出就已经火遍全网,那尤瓦尔·赫拉利肯定算一个。
这位75后的以色列青年怪才凭借超级畅销书《人类简史》为人们所熟知,当年席卷了各大书单、榜单。其中许多颠覆性的观念让我这种过目就忘的人至今依旧记忆犹新。
02
▲
得益于罗辑思维团队的努力,我们可以比欧美国家更早读到尤瓦尔·赫拉利的新作《未来简史》。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从智人到智神”。结合第一章的内容,未来显得无比乐观——人类战胜了饥荒、瘟疫与战争;第一幕挂在墙上的枪未必要在最后一幕打响;人类开始为了永生和真正的快乐而努力。这一切都给读者一种错觉,我们智人(Homo sapiens)似乎真的离成神不远了!
然而我以为的“我”真的就是那个“我”吗?我是一个整体的“我”吗?我的喜怒哀乐真的就是我真实的情感吗?我以为的我在追求的就真的是“我”所想要追求的吗?
03
▲
以上种种类似哲学角度的问题,作者用一种纯理性的方式进行了剖析。如果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概括,就是两个字——“算法”。
看似抽象的一个词实则真实到不能再真实。我们人类所以为的由自己所控的一举一动,其实都是脑中某个部位的算法。如今,通过对大脑的扫描,科学家已经可以比我们自己更早的知道我们自己的想法。
04
▲
我们曾经深信不疑的认为“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这个整体内总有一个真正自由的“我”存在。所以我能够了解到一些别人所不了解的自己。
但事实上人类是由各个独立部分所组成的,构成“我”的是我还未出生时的基因,所以外部算法理论上有可能比我更了解我自己。
通过对我的数据进行分析,人工智能可以完成现在的本我所远不能完成的事。那么,当外部算法能比我更好地做出决策时,我为什么还要听从那个我以为的“我”呢?
05
▲
其实我在读这本书时,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不可抑制的兴奋状态。既然时代进步的脚步无法停止,那我们何不拥抱未来?
人工智能固然可能像工业革命那样另许多人失去现有的工作,但也有可能通过人工智能更好地规划我们的工作。如果社会进化到我们每个人都能自在的享受生活,所有工作都交由人工智能来完成,所有生活都由人工智能来安排,又何乐而不为呢?
06
▲
想象这样一种生活:一早,室内的模拟阳光就渐渐亮起,帮助你在最恰当的时间用最自然的方式醒来。
走出卧室,桌上已经放着做好的早餐,所有食材都是最适合你当前身体状况的。
吃完早餐,你打开APP,确认今天的工作已经由你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布置给下属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并且会在工作完成后汇报给你的上司人工智能机器人。
于是你放心坐在沙发上,人工智能会即时分析你的心跳血压多巴胺,然后为你挑选最适合你当前情绪的电影。
吃完午饭(同样是由人工智能完美安排),你约了朋友见面聊天。略有不同的是此刻你们正身处大溪地,听着海浪,谈着理想。当然,这一切都是由虚拟现实模拟完成的,你们可以在一秒内从大溪地去到撒哈拉再回到自己的房间。
夜深了,人工智能提醒,为了你的身体,现在该入睡了。于是你回到卧室,伴随着最适宜的音乐,拥有婴儿般的沉睡(也许你的枕头还能确保你正做着最香甜的美梦)。
07
▲
这一切美好吗?当然!我们不用再疲于奔命,不用赶早晚高峰,不用看老板脸色,不用计较那点工资。只剩下一个问题——生命的意义在何处?
未来已来,我们人类经过数十万年的进化终于要迎来如神一般呼风唤雨的时代!只不过那个神,未必由我们人类演化而来。
End.
PS:以下是我为你准备的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