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本文主要深入讨论了五个问题: 一、“时空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形成。 二、追求“真理”的精神内涵基本等同于追求“完美”的精神内涵。 三、文明与文化的关系。 四、存在与自在的关系问题。 五、“存在即合理”的逻辑错误。内容言之有物,说理深刻,值得深读细品!特此推荐!
一个人在闲下来的时候往往会想的很多,想天、想地、想未来等等,有些人想着、想着往往会有一种对生命与环境关系豁然开朗的明悟,当这种个人的明悟传播成为一种人类集体的记忆之后,文明的种子便播撒在人群之中。所以,先贤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惊奇与闲暇”,而我个人认为,这种看似无的放矢的遐想,正是人类独有的对风险预警的生存进化。正是这种进化让人类有了一种区别与其他动物的特征,能把个体对于死亡的恐惧转化成为一种集体的焦虑与记忆。
我们的祖先远古智人(以下简称:原始人),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群居生活的模式,她/他们中间的个体,很多会亲眼见证的族群成员的死亡。想必其中有成员会也会感到畏惧和焦虑,而这份畏惧和焦虑,往往会演化应对为储存食物、制造的石器与简单工具进行觅食与防身。而随着原始人群居生活相对稳定后,对生存与死亡的理解也从简单的个体情绪逐渐演化成为了群体的情感交流,原始语言的在日渐增多的交流中不断演化出一个个稳定的群体记忆,我认为正是这种群体记忆对生前与死后的区分和确认,导致三维的时间观念逐渐形成于原始人群的脑海中。于是文明的种子在三维时空的二次元思维结构下生根发芽。
也就是说,正是“时空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人类的主管意识形态世界才开始逐渐形成,并由此将自身从自然界分离开来,并缓慢发展出了“人类文明”的这个意识形态的秩序建构,并出现了不同的意识形态的划分与集成,这是一个由思维升级为思想再进一步升华到系统的理论思辨与逻辑,并由此逐渐积累、完善而造就知识谱系,这个完整的“主观世界”。实际上是由个体大脑对于信息的保存和提取,转向集体对于信息的保存和提取,形成人类集体的记忆与认知,并据此形成了一个有别于自然运动产生的信息复制与传播系统即人类文明。
以上,虽然只是我个人的臆断,但请恕我大胆放言,我认为“形而上学”形成的关键动力,从本质上讲是人类在认知上对于“死亡”这种生命终止的自然运动现象,因陷入“绝对无知”的恐惧,以及由此恐惧而形成的集体焦虑之后,试图通过对“死亡”这种自然(生命)运动现象进行抽象化和神秘化解读,作为解决焦虑和恐惧的办法,而形成的对生命运动本质背离后的一种解释。不能否认的是,正是这种背离导致的对生命结束,这种现象的抽象化和神秘化解释,使我们在对生命运动及所处环境的认识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时空观念以及两观念在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具像(能够被区分的)表达,人类主观意识形态的秩序构建由此开始。
一个基于自然物体运动之上的人类主观意识形态世界,开始独立并逐渐发展为一套较为完备的理论与应用知识谱系。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必然会产生对我们自身的生产信息、复制与传播信息系统的载体“时空观念”绝对化的倾向,否则我们又将面临“主观世界”崩塌死亡的局面。于是,“绝对时空”成为“灵魂不死”的最佳落脚处,这正是人类生命情感的终极审美需求。而伟大的爱因斯坦在提出“广义相对论”后,“绝对时空”在理论上坍塌之后,严谨的科学家们又提出了“多维时空”的架构,来完成逻辑的自洽,这充分体现了意识形态结构的审美情怀,也说明了每种意识形态构建的根本目的还是要满足生命的审美,逻辑本身就是一种严谨的审美。
这使我相信,文明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生命的永续传承,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完成个体生命的无限延伸直至达到永生这个梦想,它不仅是终极的情感审美需要,更是一种生命对于安全感极度渴望的最佳的风险控制手段。所以,正是永生这个梦想的支撑,完美(个人理解,永生就是独有的一份完美的生命体验)这个文明的支柱才一步步被演化成为真理的化身,被人类不懈的追求着。仔细想想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从审美的角度去看,不就是一次次不断追求“完美”的自我突破过程,而每一次的突破又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喜大普奔,那种经历者的幸福感就是一种接近“完美”生命体验。
故我认为如果能够给“完美”一个恰当的定义,那么追求“真理”的精神内涵就不言自明了。 基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内涵实际上等同于追求“完美”的个人思考,我认为“完美”的完整概念应该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最美、只有更美;没有最糟、只有更糟,没有最丑,只有更丑。”通过这个“完美”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知识的基本作用,其实是在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当中,不断的进行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正是有了这个底蕴,知识谱系不断的完善,让人类在探索自然和宇宙时慢慢确立的自信,为人类在探索过程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勇气与力量,使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在爱(情感的表达也是一种知识的创造与传播)与智慧的协助下,不断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从而在一次次的探索和挑战中逢凶化吉、走向新高。
而每一次突破性的进步,都意味着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大解放,思想解放的火炬照亮了人类继续探索和前行的方向,它进一步促进了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文明的发展不仅有力的保障了生命传承的安全,更是促进了个体生命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启动了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就是个人心智(思想)与(生活)技能的多样性发展,形成了思想百家争鸣、生活千业比拼的繁荣局面。
所以,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就比较明晰了,从时间角度看文明是一种持续性的文化存在,从空间角度看文明是全局性的文化覆盖,文化只是文明的时空片段,文明的构建是个体性文化的上传与集成,而文化的发展是个体生命吸收和消化文明,并在内化之后完善和创新的表现,总的来说就是集体性文明在下载和细分之后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文明的外在表现实际上是一种个体信息储备完成系统集成的综合体现,文化的内化则是一种整体细分之后的多样表达。文明一定是多种文化兼容并包、相互融合的结果,而文化的繁荣保障了文明发展路径的通畅(宽度与广度)与传承的安全。故而,智慧生命的意义,在集体方面是物种的延续与文明的传承,在个体方面是生命的延续与文化的守护,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意义就是在这种守护和传承中绽放个体的生命之美。
而这份个体生命的活力(体能)与张力(意志)的美感展示,实际的进程就是对身体情绪的一种转化和掌控之美。这里我要说明一点,就是我认为,情绪是一种生命的力量表达,这种力量的生发,体现在生命成长的每一个过程,如果压抑这种力量实际上就是对生命成长的压抑,这必然会承受生长力量的反噬之伤(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因此,将这份力量进行有效和良好的调控(分解或转化),才是顺乎自然的一种灵与肉的交互之美,符合自然调控主要的手段,是运动与睡眠,而在这两种手段之上的方法,是思考和行为方式的升级与转化,让一种有层次感的新情绪逐渐替代原有或潜在的情绪,将原有或潜在的力量转化为一种全新的创造性释放(通常表现为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即专注,比如哲学思考、科学研究或文学作品和乐曲的创造等艺术形式的创作)。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我突然意识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存在即合理”这句话逻辑错误的起点到底在那里?其实黑格尔原文并没有说“存在即合理”,原文的大致意思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有原因的”,这一点李成儒老师在《演员请就位第二季》第二期节目中专门进行了强调,我就不再赘。但我认为核心的问题还是人们对“存在”这个词汇的定义出了问题。百度百科对存在的定义如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在,包括物质的存在和意识的存在,包括实体、属性、关系的存在。人的意志本身也是一种存在,人思维的、虚幻的东西也是一种存在,属于意识的存在。虚拟世界也是一种存在,它是人的意识世界的外化(不是物化),本质上仍然是意识的存在。虚拟世界的载体(互联网的硬件设备)是物质的存在。”请注意这里面“存在”的含义基就是一个物质和精神的全面覆盖。
上文已经说过人类文明所创造的知识谱系实际上是一个已经基本上独立于自然界的“主观世界”,哪怕是我们所察觉和了解的自然界的“客观实在”,实际上还是那些客观实在给予我们认知的一种反馈,至于这种反馈能够在何种程度上接近“客观实在”的真相,需要衡量我们的认知对于“客观实在”的信息搜集程度,信息搜集的越全面则研究、分析就越接近真相,反之则越远离真相。举个例子来说盲人对事物的认知与正常人就很不相同,就在于其对事物的认知缺少了视觉角度的信息搜集,在比如说对同一个物质的科学研究,从分子结构的角度和从原子结构角度的描述就不一致,从经典力学的角度和从量子力学的角度又不相同、对同一种力的分析从波动的角度和从粒子的角度分析结果也不会完全相同,这就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蕴。所以,康德说:“我们完全无法了解真实的客观事物,能够知晓的只是表象,即所谓的“现象界”,而真实的世界被称为“物自体”。正是康德对这一问题的深邃理解,才有了哲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批判”。当然,我个人理解“物自体”概念在表达上有些拗口、并且无法于“存在”构成形式上的对称,故我建议我们可以在哲学上,将自然界的客观的物质实在简称为“自在”,而自然界中的另一客观实在称为“自由”,于是在自然界的客观实在于哲学上的表达就是“自由与自在及其相互的转换”,关于“自由”与“自在”的论述我们将在下一章“自由之光彩、照亮时空之自在”予以详细介绍,在此就不赘述。
综上所述,“存在即合理”的逻辑错误是将“存在”这个主观的表达,扩展成一个主客观兼具的全面表达。涉及主观的表达其逻辑合理性就会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就是说,存在的合理性只能适合于某一个时空片段,在这个时空片段之外其合理性就会消失。所以,黑格尔的原文只说存在是有原因的,更具逻辑的严谨性。而“存在即合理”的背后,真实反映出人类在文明逐渐发达之后,便开始有了征服与主宰自然地冲动。这种主观世界的自我膨胀已开始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而膨胀之后对贪婪和欲望的放纵,更是让世间无数的繁华,都在“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循环往复中,灰飞烟灭。文明如果葬送在自我迷失的道路上,该是多大的讽刺,可面对核武器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谁又敢说人类文明的明天一定是美好的呢!
所以,只有人类心怀虔诚的认识到,虽然我们创造的“主观世界”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是独立与自然的存在,但创造文明的每一个人却还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人类在本质上还是动物种属的一个分支。当我们仰望星空、面对磅礴浩瀚的太空宇宙时,当我们面对来势汹汹的自然灾害时,生命渺小和无助之感,又是多么真实的体验。因此,无论人类文明发展到何等程度,我们都应该牢记生命和文明意义是守护和传承,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是走向太空、进入宇宙,以无惧之勇气、敬畏之态度、谦虔之胸怀、革新之必须、坚守之正义、呼唤之共识、建设之大同,而直面茫茫宇宙,不辞劳苦、排除万难、播散生命和智慧的火种,而共产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和按需分配的供给制度就是为此进行的生产与分配制度的储配。
工业化社会的最大贡献是社会化大生产模式的建立,导致物与物、人与人的连接更加紧密后的信息系统的集成能力跨越式进步,为信息化社会奠定了基础。而万物互联的信息化时代,才是真正为太空、宇宙时代进行奠基,而身为一个当代中国人,我亲眼见证了新中国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落后追赶,到信息时代刚刚来临之时,就高瞻远瞩的谋划布局,再到目前开启弯道超车的趋势,未来必定属于心怀全人类、努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梦想,身为一个中国人我必定要为此摇旗呐喊,并在祖国生日、举国同欢、神州共庆之时,敬上一份普通中国公民的祝福,我愿中华少疾寒、祖国富强天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