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一种分类方法来看,有两类产品:
满足感型和恐惧感型。
满足感型的产品,如游戏,娱乐,饮食,衣物,旅游,住宿等,他们的核心不是简单的满足或满意,这无法成为杰出的产品。必须在满足的基础上,上升到“爽”,才能获得大的成功。
梁宁举了个例子,是关于微信和支付宝的支付入口之争,微信成功,支付宝失败。
2015年春节,微信和春晚合作,摇一摇有红包,一举让微信支付的用户量过亿。转过年,2016年春节,阿里一看腾讯赞助春晚这么成功,就砸了2.69亿元拿下了猴年春晚的合作资格,推支付宝红包。
玩法不能和腾讯一样,于是阿里用“集齐5福,分2亿现金”的方式开展了活动,然而结果是一堆人都集了四福,差最后一个敬业福。
支付宝发出了82万多张敬业福。集齐五福的有多少呢?79万。如果按照2000万人参与来算,集齐五福的人不到4%。也就是说,爽的人4%,那不爽的人就是96%啊!
花5个亿,让96%的人不爽,所以阿里的设计是不成功的。
因此,让大家参与不是重点,过程中很嗨也不是目的,重要的是绷得很紧之后突然被满足,“爽”了,才是这类满足型产品的成功。
与之相对的,是恐惧型产品。
最好的例子是某公司的广告词:这个世界在残酷惩罚不改变的人。
一看上去就直击人心。
也是因为太震撼,被下架了,改成了“每个时代都悄悄犒赏会学习的人”。改了之后的广告语是温和的,但是也就没有力量了。
前一句广告语“这个世界在残酷惩罚不改变的人”,说出了这种教育类公司生意的本质,就是针对人们的恐惧。
事实上,针对恐惧的公司,既比针对满足的公司赚钱,也得到的社会评价也更高。
同时,从可发挥空间的角度,针对恐惧也比针对满足容易得多。
让人类愉悦的东西就那么多,这是在人性底层里就把代码写死了的。即使花样翻新,也差别不大。但是让人恐惧的东西,是在“内心边界”之外的,空间可以说是无限大。
你制造一种时尚,用户就会被唤醒跟不上潮流的“恐惧”。
你创造一种文化,用户就会被唤醒不懂这种文化而被鄙视的“恐惧”。
你提供一种人和人连接的方式,用户就会被唤醒被排斥在连接之外的“恐惧”。
因此,针对恐惧的创新,可以无穷无尽。
而产品的思路,则可以设法暗合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