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年毕业求职季正是高考填报志愿季,每年填报高考志愿季也正是毕业求职季。
一边是各位家长和考生们为专业选择搞得如火如荼,而另一边是各位高校毕业生为今年的求职搞得焦头烂额。
冰火两重天的状况,今年要更火爆。“7万硕士、21万本科送外卖”的数据着实让各位家长纠心,因为问及那些求职情况不理想的毕业生,他们纷纷都说主要原因是专业不好。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前程,一些家长还专门去报了填报志愿的培训班,认真的学习起来。
难道当初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们没有认真考虑过吗?想必没有谁敢儿戏吧,大多数考生都在家长,甚至发动了全族能动用的资源去认真考察那某专业,权衡各种情况,才填报了最终的志愿的。然而,时至临到求职时,得到的结果怎么仍然是专业不好。
当面临职场的时候,我们为什么离好工作永远差着一个好专业呢?是教育欠了我们什么吗?
2
有人怪罪说我们的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上严重脱离社会需要,导致大量专业的本科生、甚至硕士生根本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但其实也不尽然,高校里设置的专业,最终还是学生自己去选择的,未来的职业规划仍然是学生自己去设计。而现实又是专业的设置永远赶不上社会的变化,关键是用所学去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问题不在于专业设置,而在于高校如何培养。
当下,我们的专业培养几乎都是如此:通识课流于形式,没有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专业变通能力不强。而专业课的培养方向也不明确,造成学生专业水平也不明显。所以即便找到对口专业,学生也不能很快地胜任工作;若转行业,又会处于转型适应能力不足的尴尬境地。
自爆家丑一下。我是211计算机专业的。说起我们这个专业,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会修电脑。但是我们会个锤子,毕业到了单位上还是“一穷二白”的样子。也不知道学校到底教了我们什么,还不如我在电脑商城卖一个月电脑学得多。还有我妹妹,是名校金融专业的。她到证券公司去工作时,发现公司里的“牛人”都不是金融专业出身的,而金融专业出身的人都在作他们的助手。
缺少“思维”的专业培养,让我们这两种所谓的“技术型人才”只能做人家的“高级工具”。从业的生命周期也较短,当你被用得“油尽灯枯”之时,你就被新“工具”替代了。当下失业首当其冲的,就数这种专业的35+人群。
3
有人怪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在职业教育这一块非常失败。现实是我们这些年来的职业教育推进得的确并不顺利,主要原因是各方的思维格局还没有改变。当下国人对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偏见,包括了学生和家长,还有用人单位。转型的社会急需高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可是职业教育却不受待见,就算知道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但仍然觉得职业教育低人一等——学生家长觉得职业教育的文凭缺乏含金量,就连用人单位也认为职业教育水平不及非职业教育那类。
比如我曾任职的一所民办职业高校,他们虽然一边口口声声说是以职业教育为重心,面向当地经济发展建设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但是另一边他们却在为自己学校升级本科院校更名时没有“职业”两个字而沾沾自喜,他们自己都认为“职业”两个字如果出现在学校的校名里会降低学校的“校设”,让他们不好招生。
我曾经的那群学生,他们都表示如果不是高考考得不好都不愿意选择就读职业类高校或高校的职业性专业,仿佛职业教育是他们无可奈何之下的选择。甚至我接触到的那些老师们,他们对身为一名职业教育老师都没有职业荣誉感,也没有职教责任心。
这与其说是教育的悲哀,不如说是人们思维的悲哀。这样的思维格局如若不改变,中国的这种就业失衡状况不会得到根本改变。学生抱怨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单位也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这种双方都抓瞎的现象就会持续下去。